【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黄涛:春节的现代意义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6761
 

  第三、强化、拓展传统年俗的娱乐性与公共性。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大都有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习俗活动,但是明清之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看重礼数与教化,到现代又过得更加单调,在户外举行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太少。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娱乐性最强、公共活动最多的当数元宵节。现在的元宵节被当作春节的一部分,是春节的结尾和高潮。在上古时期,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极星神),祈求丰收和子嗣。

  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旧时繁盛样态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

  传统节日的演变与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与自主选择,但是中外历史经验表明,问题并不如此单纯,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传统节日的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外力干预的结果。现在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政府舆论对此予以倡导,并给传统节日以更多的假期,这就是一种很有力的政策干预。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这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旺的人文环境,也是其现代性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基础与动力。


 

  正月十五,最热闹的就是灯市。这幅清代元宵灯市图,表现了当时的街市

  春节的国际化与习俗的传承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其实,旧历年习俗的国际化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在国力强盛的唐代。唐代,我国的夏历和传统节日习俗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地区,并为这些国家所采用。直到今天,源于我国旧历及其节日的年俗在朝鲜、韩国、越南还过得很隆重,并享有较长的假期。日本则在1872年改用西历时,将传统年俗挪到了西历元旦上。历代迁移到其他国家的华人社群,也都保持着传统年节习俗,这是春节国际化的另一方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2009/02/05 09:4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希佳:宁波商贸习俗是座大宝藏
下一条: ·梁治平: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