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黄涛:春节的现代意义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6759
 

  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

  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

  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在节日里进行的特定仪式或活动往往靠相关的信仰来驱动,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来维系。而在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节俗活动就难以传递,而使节日呈现节俗减少、衰弱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的使用对于节日传统的维系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些节日纪念物在传统社会只不过是节俗活动的用具,在现代社会却往往成为节俗活动的轴心和驱动力。这是因为这些节日纪念物上凝结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众节日情感的寄托,也是节日特色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纪念物也有世代传袭的使用方式,围绕这些纪念物的行为模式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节日对民众而言是不同寻常的时间,人们过节时都有过节的心情和活动。在传统社会或在保留较多传统习俗的农村,人们过节的庄重感或神圣感一般是由祭祀仪式带来的。比如河北景县农村过春节时,年三十晚饭前,各家男人要去坟地请祖先回家吃饺子、过年,完成请神仪式后,意味着把祖先请回家了。这时人们都有神在家里的意识,家里的氛围变得异常庄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比如煮饺子时大人会叮嘱孩子们不要说“破了”“不够”等不吉利的话,要说“挣了”“富余了”等吉利话。

  而在现代社会,在城市里以及许多乡村地区,民间信仰淡化了,在重大节日里也没有祭祀仪式了。如果不用其他节庆方式来弥补仪式的缺乏,节日往往变得冷冷清清。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就派上了用场。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围绕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营造外部可见的节日氛围的主要方式。于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节日时间的“非常”感觉,除了来自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时日的重要意义外,就主要来自这些节日纪念物对环境的渲染、使用节日纪念物的习俗活动。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在传统时期,节日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的,公共活动很少,节日用品也主要是自家制作的。而在现代社会,家族活动减少,节日用品主要是从市场购买的,同时,节庆方式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增强了。过节的公共活动和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家的经营和推动,而节日纪念物的相关消费就是商家经营的主要方式和目标。对于商家推动现代节日传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来洋节在中国城市的兴起,商家的推动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够改变节日的主题,也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节日。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本来没有圣诞老人,但是后来由于商家作用,圣诞节几乎成了一个围绕圣诞老人来过的节日。目前我们在过传统节日时不是完全不使用纪念物,但是在纪念物的数量、质量以及使用的规模等方面,还很不够。过得较隆重的春节使用纪念物较多,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的作用,其缺点是面目较为陈旧,现代气息不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2009/02/05 09:4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希佳:宁波商贸习俗是座大宝藏
下一条: ·梁治平: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