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31678
 

  格萨尔的这段唱词,显然是吸收了藏族的马赞、鞍赞、刀赞、弓箭赞等民间祝赞词的语汇。祝赞词在藏族民间很流行,它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赞歌。用它来塑造格萨尔的形象,或构成史诗的形象画面,不仅壮丽多姿,而且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人物对话中,史诗常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借用民歌表达思想感情,如《格萨尔王传》中牧羊人所唱的“我牧羊人是人中最好的,山羊皮袄是衣服中最好的,白羊皮帽是帽子中最好的,抛石器是武器中最好的……”这些来自牧区人民生活中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民间格言和谚语,使史诗所要表达的思想具有哲理性。如史诗《玛纳斯》在人物对话和状物抒情时,常出现“战不胜天灾,就战不胜仇敌”,“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战不胜的敌人”,“让外敌来侵犯,是英雄最大的耻辱”等具有号召性和坚定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谚语,也有“生长梨子的地方,长不出荆棘来”,“在天堂里游荡一千天,不如在地上活上一日”,“坚冰融化变成水,醉意散去会清醒”这些深含哲理和人生经验的谚语,随着口头传唱,使史诗表现出口语化的显著特点来。

  其次,大胆运用铺陈、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造成史诗雄浑壮美,绚丽多彩的气魄。

  翻开任何一部英雄史诗,我们都可看到语言上的铺陈,夸张、比喻和拟人手法比比皆是。那壮美的言词构成的生动人物形象和画面,令人惊叹。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作家的诗歌创作,在语言上达到如此高超的成就。我们仅举《江格尔》第三章《洪古尔和萨布尔的战斗》为例,来说明史诗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    萨布尔是被江格尔收伏的一名勇士。第三章一开始,史诗用精炼概括的语言介绍他的生世。他的父亲是大无畏的英雄,他的母亲是海洋般富有的女人,而他号称铁臂力士,人中的鹰隼。在江格尔的盛大宴会上,右手第一名勇士阿拉谭策吉就提醒江格尔:

  人中的鹰隼,

  铁臂力士萨布尔,

  他有八十一庹长的月牙斧,

  片刻不离他的肩头,

  无论多么强悍的勇士,

  都经不住他的利斧一砍,

  无论怎样骁勇的骑手,

  都被他一手拎过马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
下一条: ·[朝戈金]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笔谈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梁珊珊]阿凡提故事的历时演绎与情感诗学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张芸朵]“幻述木人”:巧匠造人故事的技术想象与诗学意蕴·[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吴玉萍]唐代茶僧诗审美境界探赜
·[王怡玲]阿诗玛传说的景观叙事呈现与旅游促进研究·[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任正]苏东坡传说的英雄情结及其审美观·[漆凌云]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构建故事诗学的二重维度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孟晓峰]天地会图符和组诗中隐藏的关公崇拜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欣然]声音、身体与传统:认知口头诗学视域下的童谣研究·[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