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31683
 

  史诗把英雄人物作为它的第一歌颂对象。格萨尔、纳玛斯、江格尔、洪古尔,谷诺干、希热图等,在史诗中都是一些箭垛式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时他们的性格又是极其复杂的。在战场上他们铁马金戈,威武雄壮,在家庭中又执着于爱情,诉尽柔肠。如在《格萨尔王传》《降伏妖魔》之部中,当格萨尔出征降服妖魔时,他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在部落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他无疑是集体利益和意志的象征。但史诗也用了大量篇幅和抒情唱段,描写珠毛对格萨尔的眷恋之情,以致使格萨尔念及爱情,忧柔不断,表现出格萨尔善良敦厚的性格特征。

  第三,史诗展现了广泛的生活画面,揭示出妇女的悲剧命运

  史诗在其产生和流传过程中,跨越了几个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新的内容注入其中。所以他在内容上又是其极庞杂的。如人类童年时期对图腾的膜拜、原始宗教信仰,对天地日月、祖宗亡灵的祭祀,在史诗中都有反映。有些史诗还反映了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在史诗产生的时代,大都采取族外婚的形式,氏族和部落内禁止通婚,男子到外部落娶妻,女子远嫁他乡。原始时代“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妇女的这种被贬低了的地位,在英雄时代,尤其是古典时代的希腊人中间,表现得特别露骨,虽然它逐渐地被伪善地粉饰起来,有些地方还披上了较温和的外衣,但是丝毫也没有消除”[⑩]。女性社会地位的这种变化,我们在少数民族的史诗中经常可以遇到。格萨尔王有许多妻妾。《降伏妖魔》一章,描述了妖魔长臂恰巴拉忍毒龙抢走爱妃梅萨绷吉而发生的一场战争。《红色勇士谷诺干》中,描述了十二头魔王抢走谷诺干美丽的夫人而发生的战争。智勇王子希热图骑马驰向太阳国,去向幼年订婚的盖丽茹公主求婚。完婚回来后,又和洗劫故乡的十二头魔鬼展开生死斗争,解救双亲和受难的百姓,胜利返回故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史诗的时代已和神话时代大不相同,女性煊赫的时代已经过去,古代神话中保存的母权制的残余,在史诗中已不复见到,代之而起的是男性英雄,这时男女结合,“既不是精神相通,更不是理想一致。男的武艺超群,女的美貌,就能构成结合的基础”[11]。史诗中为女性而战的描写,充分揭示出妇女的悲剧命运。

三、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史诗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2]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对史诗美学价值的高度评价。作为一种规范和范本,表现出史诗在题材选择上,在各民族民间文学体裁中,没有比它再广阔的。史诗反映了整个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的生产、生活,社会风情画面;在结构上,没有那一门类的民间叙事作品可与史诗相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总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的象征;在语言上,史诗融汇了口头韵语和散文形式的精华,造成史诗语言壮丽雄伟的气势。下面我们将史诗艺术上的特色分别加以介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
下一条: ·[朝戈金]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笔谈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梁珊珊]阿凡提故事的历时演绎与情感诗学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张芸朵]“幻述木人”:巧匠造人故事的技术想象与诗学意蕴·[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吴玉萍]唐代茶僧诗审美境界探赜
·[王怡玲]阿诗玛传说的景观叙事呈现与旅游促进研究·[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任正]苏东坡传说的英雄情结及其审美观·[漆凌云]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构建故事诗学的二重维度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孟晓峰]天地会图符和组诗中隐藏的关公崇拜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欣然]声音、身体与传统:认知口头诗学视域下的童谣研究·[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