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作者:张译匀   摄影/图:张译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6-15 | 点击数:9539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龙木耳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仓底村委会西北部,“龙木耳”译为有大石头的地方,“龙”译为有石头的意思;“木耳”译为大的意思。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龙木耳村有着母题为石头的三种异文传说:

        (一)“男婴女婴石”的传说(讲述人:普良元,男,57岁,龙木耳村人)

男婴女婴石

        相传,在龙木耳村,有一对年轻夫妇,结婚多年无子,家里老人便让他们到后山上的“男婴女婴石”处进行拜求,二人来到此处,丈夫希望求得儿子,妻子希望求得女儿。此时,从不远处的天生桥传来了一个声音说道:“由于你们二人各有所盼,那么就让丈夫站到天生桥上向 ‘男婴女婴石’投掷两颗石子,妻子站在石头旁看石子落入哪个石洞。”夫妇二人听到声音之后,自知是仙人指引,便来到了对应的位置,丈夫投掷的两颗石子分别落入了男婴石和女婴石中。一年之后,妻子生下一男一女,夫妇二人求石得子的故事在龙木耳村传开了。从此之后,凡是新婚夫妇都到天生桥上向“男婴女婴石”投石求子,一直沿续至今。

        (二)“天碗石”的传说(讲述人:杞学明,男,60岁,龙木耳村人)

天碗石

        相传,很久以前,高峰乡不论是哪个村,办红白喜事的农户,碗筷不够用时,都可以到龙木耳村后山“天碗石”处借碗筷。借用人晚上把空背篓放到“天碗石”洞中,夜间“天碗石”会自行把碗筷装入背篓里,天亮后去取即可。碗筷使用之后必须清洗干净,再背到“天碗石”洞中归还,归还时连背篓放在地上,便可离开,夜深人静时“天碗石”会自行把碗筷收入天碗中,地上剩下空背篓。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办白事,杀狗吃肉,用完的碗筷没有清洗干净,就背去归还,从那之后“天碗石”就再也不借碗筷给人们使用了。

        (三)“石箱子”的传说(讲述人:普良元)

石头盒子

        相传,很久以前,高峰乡在彝族土司统治时期,土司们生活非常富裕。听说彝族土司有五个箱子,只要谁拥有五个箱子,谁就可以成为高峰的统治者。于是,有人就雇了两个搬工悄悄来到高峰,偷了土司的五个箱子并杀害了土司。两个搬工在返回的路上,起了贪心,想把五个箱子中的财物占为己有。可两人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怎么也打不开箱子。这时两人想起偷盗时曾看到彝族土司使用口诀打开箱子的过程,但现在土司已被他们杀死,口诀无处可寻,两人又不想回去复命,便把五个箱子扔到了后山上逃命去了。

        这三则石头传说,都包含明显的寓意。“男婴女婴石”传说是一种生殖、生存和繁荣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出生的小孩祈求吉祥的美好祝愿。“石头箱子”传说则更多的是告诫人们不能贪图荣华富贵,不要因为钱财做坏事。“天碗石”传说传递了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也警示后人,做人要有诚信。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传说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并不乐观,这种口传文学只有融入到生活中,传统文化消逝的几率才会大大减少。同时,为了保留石头传说的完整性,全面的收集整理石头传说的系列文本也相当重要,然后以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加以保存,作为传承的范本。

        作者简介:女,彝族,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2065期(2019年9月5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下一条: ·[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宋丹丹]日本石头传说中的妖怪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