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少华学术成果提要
  作者:钟少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2-26 | 点击数:3812
 
  1980年,我被严昭先生拉进学术殿堂。
  1982年开始,我在茅以昇前辈的指导下,开始口述史访谈,以“80岁以上对中国贡献的老人”为主要目标,前后共访谈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共300人左右,录音400盒左右。
  1983年,我在姜椿芳前辈的鼓励下,发表论文:“中国近代第一部百科全书型的工具书——《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刊在《百科知识》1983年3月号上。
  1985年,我根据60年代在国家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学习到的知识,写出油印讲稿:《关于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一些方法》,在北京师范大学一个讲座上发表。
  1985年,发表论文:“中国工程师学会”,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6卷3期。
  1986年,点校《旧都文物略》,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1987年,发表论文:“从近代科技书籍看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在法国《欧华学报》第二辑上,文后附有“西方科技东流书刊目录(1607-1911)”,该目录是我在国家图书馆翻阅到的1942部科技书刊的梳理,从抄卡片再整理成文。目录后来连载在台湾清华大学《中国科学史通讯》第六--十一期上。
  1987年,应香港中文大学谭汝谦教授邀请,前往讲学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接着陈方正所长邀请演讲“清末百科全书研究”。一篇论文“清末百科全书初探”,发表在当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8卷上,第二篇《…………新探》发表在同刊21卷上。
  1988年,为赴重庆讲学,油印讲稿《中国史学方法》。
  1989年,论文:“中国口述史学刍议”,在《史学理论》上发表,1989年第4期。
  1989年,受到贺麟前辈的督促,用三年时间学习哲学知识,钻研清末出版的中文哲学书籍约40部,写成一篇论文:“清末中国人对于‘哲学’的追求”,文中介绍这些哲学书中的新知识内容。到1992,年在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通讯》第2卷2期上发表。
  1990年,论文:“中山实业计划与中国现代化”,在台湾中山大学《中山社会科学季刊》第5卷4期上发表。
  1993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竹内实教授,安排我去日本做访问学者一年,做中日百科全书比较研究。在日本曾做演讲和写两篇论文。一篇“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的启示”,发表在《竹内实教授退职记念论集》,1993年,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会出版。
  1995年,论文:“百科思想及百科方法的思考”,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一期上。
  1996年,受到导师竹内实教授的指教,撰写专著《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竹内先生作序,17.9万字。
  1996年,受到导师竹内实的提示,将我访谈的早年留日者的录音整理出版,书名为《早年留日者谈日本》,山东画报出版社,书中共收录14位前辈叙谈他们留日的回忆及感想,从汤佩松到邓友梅等人。竹内先生作序,14.5万字。
  1996年,论文:“论清末‘新学’”,在《学习与探索》上发表。
  1997年,论文:“詹天佑——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詹天佑研究文集》上发表,这是参加詹天佑诞辰135周年的纪念会。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1998年,论文:“清末的科学哲学”,在《中国哲学》第18辑上发表。
  1998年,论文:“梁任公留日百年祭——关于‘知识体系’的文化思考”,在《学人》第13辑上发表。
  1998年,论文:“口述史学”,在《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上发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论文:“试论‘知识’之定位问题”,在《学术研究》上发表。开始了我的知识学的学习。
  1998年,将自己已经写就的论文和散文汇集,请启功前辈题签,名为《进取集——钟少华文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40万字。
  1998年,论文:“中国型的文化学创建者——黄文山教授”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上。
  1999年,按照启功前辈的指示,搜集近代“国学”研究著作40部,写成论文:“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上发表。该文随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99年12月号。
  2000年,应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狭间直树教授安排,再访京都大学,介绍拙著《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百科全书研究》。
  2000年,论文:“试论‘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2000年第4期。
  2000年,论文:“文化学的方法论”,在《学术界》上发表,2000年第5期。
  2000年,按照陈平原教授的要求,将5部清末百科辞书上的条目,选取部分整理,编辑成为《词语的知惠——期末百科辞书条目选》一书,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16万字。后来贵州教育出版社又将书名改为:《清末百科辞书条目选》,重印出版。
  2001年,论文:“百科方法:人类知识脉络的启示”,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2001年第3期。
  2002年,论文:“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刍议”,在《学术研究》上发表。2002年第1期。
  2002年,论文:“历史哲学谈薮”,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发表,2002年第2期。
  2002年,论文:“清末从日本传来的哲学研究”,发表在《世界哲学》200年增刊上。
  2003年,我在80年代的讲稿,整理后,成为专著《学问之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5万字。书中讲述基本的做学问的各种方法,其实也是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我强调了“建立个人主题库”的理念。
  2003年,日本学者将拙著《早年留日者谈日本》为基础,翻译成日文出版,书名:《あのころの日本——若き日の留学を语る》,竹内实监修,泉敬史、谢志宇合译,日本侨报社出版。
  2005年,论文:“中国人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建构:并不以《新青年》为中心”,在《哲学门》上发表,2005年第二册。
  2005年,论文:“人道、人文、人本三词在近代的嬗变”,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二辑上发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我受竹内先生启发,为了抒发与调剂自己情感,陆续写出一些散文,集合成册,经启功前辈定名与题签为《悠游录》,竹内实先生作赘语,学苑出版社,18万字。
  2006年,撰写专著:《中国近代新词语谈薮》,何九盈教授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从语言学视角,来谈论新词语问题。其实也正是时代变革中的文化现象,只有梳理清楚每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族群文化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
  2006年,启功前辈仙逝后,我与王得后兄合编《想念启功》,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万字,书中收录我写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启功老爷子如是说”,是记录启功前辈在晚年与我的百余次谈话内容。
  2007年,论文:“清末百科辞书条目特色研究”,发表在《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一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这是我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参加讨论《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学术会议的论文。
  2008年,论文:“中国语における‘概念’の生成と发展にっいて”(邵艳红译)发表,在日本日文研主持的《东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システムの近代的再编をめぐって》书中,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08年。由此,我开始进入概念史研究圈。
  2008年,论文:“近代汉语‘文学’概念之形成与发展”,同上在《东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上发表。同上。
  2012年,专著《中文概念史论》出版,张卫东序,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该书是我研究梳理了中文词:概念、文学、科学、哲学、文化、方法、真理、知识、人、生命、民俗学、标准、印刷、繁体字、简体字、宣传等,按照概念史研究方式写成的。在中文研究里,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恰如陈寅恪前辈所言:“每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我是说成“某一个词就是一部文化史”。这种研究前提,是需要自古至今的十分健全的中文检索系统。
  我幸运地在2004年遇到钱锺书前辈所开创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事业,简称“扫叶库”。在栾贵明、田奕等开拓者的近40年的天天辛劳中,开始事业有成。那时,钱锺书先生已经过世,经钱先生生前安排,在杨绛监督下,该项目已正式脱离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独立的民办企业。先是由香港一家公司收并,而后又以“北京扫叶”名义,独立运行,于是得到该公司领导应允,以帮助高级文史研究人员的课题项目。我今生有幸地获得他们的俯允,可以提供给我所希望的字词在古文献中基本的全部数据。这一特殊的优先待遇,让我得以遨游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实际上得到了学术名家大师钱锺书的恩泽。自此以后,我专注于中文概念史的研究,曾麻烦他们查找大量字词的两千多年的演进史料。我每梳理一个字词,都会获得打破以往自以为是的许多自称有所依据的史料,也就更让我有信心,不论在国际学术讲坛上,还是著书立说,都是信心满满地畅所欲言。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就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耍得不怎么样,但是我的“刀”是真家伙,所向披靡啊!同时,我在向“北京扫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即,中国文史,特别是文化研究,不走或不愿再走传统的道路,而依靠完整精确的大数据系统,就是找到一位好老师,钱锺书就在“扫叶库”里。“北京扫叶”“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已经获得成功。我的近20部学术著作,就是“所向披靡”的“真成果”,如若不信,请君一试。
  2013年,应日本熊本学园大学李珊教授邀请,前往讲学。演讲:“中日间の近代にける字句の交流にっいての一考察”。内容就是将日本佐藤亨著《幕末*明治初期汉语辞典》中的100个日本汉字新词,与“扫叶库”、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台湾《大辞典》等,比较其语源引述出处,发见日本引用“新”词的差错达80%以上。
  2014年,论文:“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Qing Encyclopaedia Entries”,发表在《Chinese Encyclopaedias of New Global Knowledge(1870-1930)》上面,Springer出版。(大概是捷克米列娜教授翻译的)
  2016年,专著《中国近代人文科学研究(1815-1949)》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0万字,内容是围绕人文科学的一些用词,包括:人、生命、中华民族民族性、法律与革命、伦理、道德、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真理、信仰、灵魂、语义、语义学等字词,作概念史研究。
  2017年,编著《中国近代辞书指要》出版,商务印书馆。书中罗列我收集到的近代中文辞书401部,分作语言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重点辞书给出指要介绍。该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2017年,专著《中文之变革(1815-1949)》出版,张卫东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0万字。中文的字形、字音、字义在历经数千年的缓慢变化后,在20世纪前半页发生巨大的变革,开始与世界接轨。该书即是以丰富的第一手史料,说明当时变革的各个方面:国音的产生;国语运动;新文法;新词语与旧词语的融合;新语言工具书;等等,都涌现大量成果,并且被民众接受利用。本书简述这个民族历史过程。
  2018年,专著《启功学术思想研究——猪跑学析》出版,澳门理工学院,27.7万字,繁体字版。我此生有幸,成为启功老爷子的邻居多年,蒙他老人家垂顾,言传身教,让我得以一窥老爷子的学术殿堂。现在总算可以他老人家所喜爱的“猪跑学”名义下,略述自己的心得。“猪跑学”的根本就是学习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本书内容分为六部分:叙述、判断、疑问、方法、描写、情感。我认为“猪跑学”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懂得中文研究基础;二是懂得认识中文文献;三是懂得研究中文的方法。我仿佛看到,猪在跑成学,只要激发出它的动能和动量,朝着混沌的领域猛冲,不问前途,只求乐在其中,那才是书生所当为。
  2018年,专著《中国言语文化简史》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5万字。该书是以中国人口述语言为主题,阐述六千年来中国人的言语表达所获得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前半页中国言语大变革所取得的成果。这是一部前人没有写过的专题通史,颇有学术价值。
  2019年,专著《学术启功》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27.7万字。该书是《启功学术思想研究》的简体字本。
  2021年,专著《中国近代认知科学研究》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48万字。认知科学是当代最热门的学科,也是针对目前世界大难题的思辨与行动的学科。而对于这个认知科学的认知,则是从古至今科学家和思想家不倦的努力。中国近代的学人也是参与其中的,他们建构了科学机构,梳理了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留下珍贵遗产。该书正是以史料显示前辈们的辛劳研究成果。
  以上是我在40年间,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成果。署名的书,共有18部。和已经发表的重要的的论文的出处。
  另外,我已经完成的书稿还有三部:
  《中国近代科技史谭》,约30万字。
  《我的学术历程——八十述怀》,约40万字。
  《中文概念史谈薮》,约40万字。其中有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记忆、祭祀和祭礼、藝和艺术、美和艺术美、政治和政治学、南洋、中华文献等词的概念史。
  目前,开始写:《从“观念”升华至“概念”》
 
 
  “座右铭”:
  以文献为基础,
  通过历史语言串联,
  就是文化史的理念。
  完成概念史的建构,
  方可探求认知的真谛。
  认知的喜乐,
  岂非人生最长最大的喜乐?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下一条: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