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作者:马威 哈正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03 | 点击数:7281
 
  作者简介
  马威,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哈正利,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建构研究”(编号:18AZD019)的成果。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呼应了思想界新人文主义思潮,他通过坚持实证的科学方法,以及对人文领域的关注,形成了现代人类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特点。马林诺夫斯基将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放置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中,同时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践支撑着人类学不断帮助人们走向对异文化的理解,走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将人类学带出了工具学科的局限。时至今日,在某种层面上,人类学家们仍然在马林诺夫斯基所开辟的道路上前行,逐渐形成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人文共识。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新人文主义;科学方法;波兰现代思潮;现代性
 

  在人类学界,没有哪一位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那样被人们一再谈起。这不仅因为他树立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的典范,还因为那本用波兰语写就的日记被翻译发表后,又掀起了学界关于人类学研究伦理讨论的轩然大波。后世的研究者们无论是对马林诺夫斯基的继承、创新,还是批评、反思,都集中在民族志写作和田野调查方法上,将重心一直放置在马林诺夫斯基引领人类学走上科学研究的一端,而忽略了其科学方法背后的价值关怀。事实上,正是马林诺夫斯基对于人性共鸣的认可才推动其不断强调参与式观察的重要性,也恰好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始终保持对于人性探索的好奇心,他才在科学外表之内里,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并提笔用日记的形式袒露自我、剖析自我,从而成为引发争议的后话。本文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来理解其学术理念,呈现其科学民族志方法背后的价值关怀,重新审视作为现代人类学开拓者的马林诺夫斯基。
 
  一、将人文关怀注入科学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在英国学术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进化论被大学普遍接受”,自然科学纷纷建立研究规范,而其方法准则也成为人类学所需要遵循的依据。此前,人类学家的研究所依赖的素材大多数来自传教士、探险家和殖民者的道听途说。为了规范学科研究,树立“科学”的学科形象,早期人类学家开始向“摇椅式”研究发难,以实际行动来开展研究方法的科学探索。
  1888—1898年间,哈登(Alfred Cort Haddon,1855—1940年)发起和组织剑桥大学托雷斯海峡探险,要求参加者遵循科学调查法,按照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出版的《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1874年)撰写民族志,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学素材。这一探险成为现代人类学意义的田野考察的开端,树立了英国现代人类学科学地位的里程碑。参与者之一里弗斯(William Halse Rivers 1864—1922年)发明了“谱系法”,成为收集亲族信息的标准田野方法。其后来撰写的民族志作品《托达人》(1906年)提出了对人类学方法的要求,认为“人类学当下最需要的是更加精确的方法”。其一篇文章《美国之外的人类学研究》(1913年),还严肃地界定了科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成为马林诺夫斯基在新几内亚工作的宪章。
  在典型的集中式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要花一年或更长时间与人数或达四五百的一个群体生活在一起,并研究他们的生活及文化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研究中,他要结识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不能满足于被普遍化了的信息,而是要在掌握当地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细节研究生活和习俗的每一个特点。只有通过这样的工作,他才能对知识的广博有完全的认识。即使在文化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那些地方,这样广博的知识也正在等待着探究者的到来。
  《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一书就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起初,马林诺夫斯基确实带着这种信念和《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第四版来到新几内亚地区,不过他逐渐意识到,“在田野中,人类学家必须面对混乱纷杂的事实,它们中的一些如此细小,显得无足轻重,其他一些又如此巨大,以至于泛泛一眼根本无法将其尽收眼底,然而在这种原初的形式下,它们根本就不是科学事实”。这一脱离理论就不能谈论事实的思想,也出现在他的那本始于1917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一本日记就是一部能被观察者完全接触到的诸事件的历史,但是写日记要求具有深厚的知识与全面的训练……我们不能谈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理论创造了事实。”
  受塞利格曼(Charles Gabriel Seligmann)之邀,马林诺夫斯基在为《皇家人类学会学报》撰写的《巴罗马: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的亡灵》一文中,批判性地反思了所谓“科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一大堆“事实按其被发现时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裹在毯子里”,然后将它们带回,供家里的学生们根据它们进行推论并在它们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这种程序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排序、分类和解释需要在田野中根据土著人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来进行”。通过参与观察,马林诺夫斯基谙熟了特罗布里恩德岛人的善变,这是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理论来理解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撑。“文化的制度王国永远都在不断地被为自由而挣扎的个体所颠覆与买通”。文化并非同质的,在规则和冲动之间、结构与情感之间总会存在冲突。社会永远都在向其自身妥协以适应其内部争斗。“原始社会并非一个连贯一致的,合乎逻辑的规划结果,而是一个由相互冲突着的各种原则翻腾混合而成的合成物。”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岛写了一封给塞利格曼夫人的信,他在信中表达了与里弗斯不同的学术抱负:“事实上,自从开始做田野工作以来,我对里弗斯就有了远超过以前的理解和欣赏。不过我也十分清楚他的局限,而且他的思想也并不让我感到那么心有灵犀。……他对事实本身的追求多过了对事实之哲学意义的追求。”
  这种永不满足单纯的田野记录,始终将人文关怀灌注其中的热情,与马林诺夫斯基年轻时所受的熏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时期,马林诺夫斯基深浸于格拉科夫的波兰现代思潮中。这一思潮起初的形成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现代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反对庸俗实证主义,主张新浪漫主义,表现载体为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形成了包含诸多因素的现代派思潮,如自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及天才崇拜、人文主义及波兰爱国主义等等。波兰的现代思潮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延续至1915年,持续了25年,马林诺夫斯基“常在这些圈子里打转”,他的一些密友和熟悉的年长者也成为这一思潮中的中坚力量。这种现代主义思想环境,有助于形塑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风格。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明确地表述过其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波兰现代思潮对他思想方面的塑造,年轻的马林诺夫斯基将这一思潮中的观点奉为圣经,在其后半生以这些观点指导其所思所想。
  漫长的田野调查,使马林诺夫斯基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作为津梁的科学方法所通往的彼岸在何处。青少年时代深浸于格拉科夫波兰现代思潮的马林诺夫斯基始终有着一个主题——探求人性,其风格也保持着现代思潮一以贯之的浪漫味道,而异文化田野工作则成为他借助科学通晓人性的最佳方式。人类学的工作让马林诺夫斯基认识到:“研究制度、习俗和信条,或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而不理会这些人赖以生存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在我看来,将失去我们在人的研究中可望获得的最大报偿。”民族志“丰富和深化我们的世界观,了解我们的本性,并使它在智慧上和艺术上更为细致,拓展眼光……最终达到苏格拉底那样认识自己的智慧”。
  在相继完成《迈鲁岛》(1915年)和《巴罗马》(1916年)之后,马林诺夫斯基实现了其民族志方法的抱负,他转而去思考人类学的学科使命,哲学而非方法占用了他田野工作后半期的主要精力。在1917年11月的日记中,马林诺夫斯基表述了其民族志工作最深层次的内核,他回应了自己开始创作日记的目的:“去发现当地人最为主要的冲动,他们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根据这个目的做的结果是,“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遭遇所困扰,我们自己的核心又是什么?”向异文化出发,最终回归于对自身的拷问。就如斯托金(GeorgeW.Stocking)指出的那样,独自处于黑暗之中,马林诺夫斯基开始挖掘内心中最为黑暗的一面,遭遇到所有男性都会在身处制度中遭遇到的困境。“现在我经常有存在的感觉,在意识的底部”思想生命的心理基础的感觉,后者依赖于身体而产生,每一种思想都无力地以超自然的形态流动,在有机体内艰难地形成。这一过程的累积最终呈现为一次顿悟,新人文主义成为承载其探索人性、关切人类命运、思考学科未来走向何处的最终载体。
  1918年4月,已经接近调查尾声的马林诺夫斯基仍在基里维纳岛徘徊,连续几天的闷热潮湿,使马林诺夫斯基陷入沉思的状态。有一天(4月14日),马林诺夫斯基步行至一个风景如画的内陆村庄考拉卡,思考着人类学的学科使命,他构想出“新人文主义”(NewHumanism)这一概念,明确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人、活的语言和活的事实”,应该从民族志主要对现存社会的研究,而不是从考古学、历史等或灰尘和死亡中获得灵感。
  一周后(4月21日),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中记录了其给未婚妻埃尔茜的信。在信中,马林诺夫斯基详细阐述了他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考。他说:“在我回家的路上,我出现了一个观念,似乎有种受洗的净化感——‘新人文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受到其未婚妻在信中叙述的一个故事的启发,确定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的想法得到转变,我认为仅仅是科学远远不能满足……其次,我们(人类学家)重点研究死去的语言及人骨和固定在大理石台面上的遗物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在哲学上做一个先锋者,探索一个如何审视生命的科学,如何围绕生命和社会的主题来支撑我们的思想。我们社会科学的同僚们,我们应该通过民族志,或者在研究活的社会中寻找灵感,而不是通过考古学、历史或灰尘和死亡。
  随后,在返回英格兰的途中,他开始构拟一个更广泛的、充当公共角色的人类学,一种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的新人文主义。回到伦敦之后,马林诺夫斯基将他的思想作进一步系统的整理。保存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马林诺夫斯基手稿中,有两份临时编号分别为411a和103的手稿。前者以“作为新人文主义的人类学”为题目,是初稿,上面有很多漫不经心地涂涂改改的痕迹;后者的题目为“新人文主义与社会维度”,为定稿。这两份手稿的写作时间推定为1920年前后,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写作之前。后来,基于这两份手稿,马林诺夫斯基撰写了《民族学与社会研究》(Ethn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在1921年秋季上课后,发表于《经济学》(Economics)杂志。
  文章中,马林诺夫斯基反思了自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白人和黑人的冲突已经可以预见,甚至还对未来造成人类灾难的原因作了准确的预测,这个原因即人们不能容忍文化多样性导致的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他回顾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当时的人们运用古代文字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根,启迪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承认以及对命定神意的反思。顺着这个思路,20世纪初期的人类学,也同样运用着异文化的语言,去发现与欧洲文化并存的其他人类社会,来启发人们在普遍意义上思考人类的本质,将垂死的人文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传承中拯救出来,赋予新的生命。
  让我们尊重彼此的文化,使我们变得彼此平等,而整个的过程仍旧无疑地没有调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之痛,人文主义会帮助我们建立愉快、和谐的存在,让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之间建立起丰富而彼此尊重的兄弟情谊,在完美的平等概念下达到融合。
  基于学科视角,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学民族志撰写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理论提供第一手资料,帮助人类建立对自身本质和历史的深层次把握,有助于人们形成更理智的态度及更好的思维方式,承担起新人文主义的价值实践,是“一个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和本质的哲学,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均能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中寻找更多的灵感和帮助”。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
·[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吕微]“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下)
·[吕微]“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上)·[惠嘉]马林诺夫斯基论神话与宗教的关系
·斯特伦斯基:《20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卡西尔,伊利亚德,列维─施特劳斯与马林诺夫斯基》 ·赵鼎新:证据、论点与叙事:社会科学方法检讨
·[王传]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