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19 | 点击数:4709
 

摘要:童话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从西方引进中国的。最初它是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引介用来普及儿童教育,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影响,成为新兴的民俗学的一个关注领域。在随后的实践中,童话愈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类型。尽管中国文化并没有西方童话中的“仙女”概念和形象,但在民俗学研究中,童话被普遍理解为幻想故事,并指代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故事。在探讨“类型”(或文类)的概念,观其学术与实践层面的差距后,我们认为,中国的童话研究者,应当拓宽国际童话研究的视野,反思自身学术历史,发现欧洲中心标准掩盖下的多元文化及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关注概念“挪用”中的学术分析与意识形态问题,理清学术概念和意识形态霸权。

关键词:童话;文学类型;文化挪用;文化批评;民间文学

作者简介:张举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现任美国崴涞大学东亚系教授,美国西部民俗学会会长。长期在美国从事民俗学和中国文化教学,学术研究涉猎历史学、哲学、民族音乐学、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学界有重要影响。


  “童话”作为一项术语和一种新的文学类型,自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关于其基本概念、核心因素、功能等,仍存在许多问题。童话与传说、故事、神话等文类的区别是什么?中文的“童话”与其对应的英文fairytales相比,二者的所指是否完全等同?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童话”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事实上,童话如同魔瓶中逃出的三头仙,自其从西方起源再进入中国的历程中,经历了并且仍旧在经历着一场蜕变。这一历程进一步说明,任何将童话定义为一种“类型”的尝试,都是“不合适(irrelevant)”,且“失败(failed)”的。

  一、蜕变:从欧洲到中国

  要回答围绕童话的种种问题,必须回顾其产生、传播的历程,考察不同时期、地域特殊的社会、宗教、文化环境。人们一般认为童话的产生应当追溯至格林童话,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学界公认的童话起源地是法国。17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法国一部分接受过教育的贵族妇女掀起写作仙女(fée)故事的风潮。法语中的fée与英文fairy相应,产生于中世纪欧洲,专指生活于密林深处、具有天使一般的翅膀、带有魔幻色彩的女性。围绕这一特殊主题,形成了沙龙性质的文学团体。17世纪的法国女性仍处于宗教与父权压制之中,即使是受过教育、拥有财产的贵族女性,仍旧缺乏社会与家庭地位。写作成为追求自由,追求家庭、社会、宗教等层面认可与尊重的手段。这类创作的主体与受众都不是儿童,其内容也会包含成人、色情、暴力等因素。而作品被结集出版后引起风潮,在18世纪初期,形成一种文学类型,时人命名为contes de fées,即fairy tales,并从法国陆续传播至英国、丹麦等地。德文译为Märchen,丹麦文为eventyr。contes de fées在不同国家的旅行中,内涵也会有所偏移,Märchen通常指故事或神话故事,eventyr主要指冒险故事,两者都包括儿童故事,而非专指“童话”。

  近年来,亦有学者认为童话的起源可以继续向前追溯至意大利。一种观点认为生活于15世纪意大利的作家斯特拉帕罗拉(G.F.Straparola,ca.1485—1558)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具有了后世童话的母题与类型,影响到法国童话的起源,因而他应当被称作“童话之父”。这一观点也受到了挑战,丹·本-阿默思便认为早在其之前,欧洲已经存在奇迹故事(wonder-tale),而斯特拉帕罗拉故事是否具备童话母题还值得商榷。更有学者在意大利三世纪的文献中,找到了具有童话因素的故事。事实上,尽管是西方的意大利和法国作家将“童话”的文学形式固定下来,反过来又影响了中东和亚洲的童话,但如果向更古老的时间追溯,在古亚洲、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时代,也能找到童话起源的痕迹。因此,在考察法语的“童话”对他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时,不仅要关注语义层面,也要考察意识形态层面。

  到19世纪的德国,格林兄弟搜集童话时,Märchen与它的起源contes de fées已经有所区别。格林童话的出版,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1812年,第一版格林童话《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分为上、下两册,共有156个故事。1867年,至第七版故事集中,共有210个故事,其中10个被特别注明为宗教故事。半个世纪中,格林兄弟针对童话的定义、内容、对象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重新界定童话概念,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德意志现代国家的建设。这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浪潮、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17世纪90年代,法语“童话”(contes de fées)一词的形成,以及随后18世纪50年代英语“童话”(fairy t ales)一词的传播,伴随着特殊的社会和宗教文化语境。早先,这些故事通常是由属于特定社会阶层的女性创造的,用以“抵抗她们的生活环境”。而少数人的创作最终成为席卷欧洲的普遍活动,正表明童话能从欧洲至世界不断扩散生长,有更深更广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十六世纪的改革;社会和家庭对欧洲妇女的双重压制;从维科到康德、赫尔德的民族主义观念;以及从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其直接导致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殖民统治与帝国主义的高峰。因此,尽管法国的contes de fées,德国的Märchen,丹麦的eventyr,都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却是英语的fairy tales这一具有语义和意识形态意义与功能的概念,同“民俗学”和“民族主义”一起,吸引了20世纪初期中国学界的目光。

  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这一古老帝国今后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欧洲列强使用鸦片和大炮在中国的土地上强取豪夺,彼此争斗;清王朝(1644—1911年)最终崩溃,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王朝走向终结;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要求走向西化(现代化)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20世纪10至30年代)。为了拯救中国于殖民沦陷危机之中,寻求国家独立,追求现代化,中国的精英们发现了民族主义,以及作为其呈现方式的民俗学(包括童话),期图将它们改造为唤醒民族精神的催化剂。

  概念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故事应当被称为什么,也是在选择它可能被如何使用,即其超越了文学类型,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童话概念的产生即是如此。从意识形态层面说,中国对于“童话”的介绍和接受,是特定历史情况下的产物。要推动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教育,从日本舶来的“童话”,成为精神武器之一。国内现有的童话研究,如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吴其南《中国童话史》等专著中,对这一历史均有涉及。但基本语义层面的差异,尚缺乏剖析。与fairy(森林中有翅膀的仙女)接近的中文词汇是“仙”,然中文语境下的仙往往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仙”的性别、形象、功能等都与fairy有所差异,将fairy tales译作“仙话”,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汉字“童话”,包括“民俗”,都是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直接自日本借用而来的概念,是现代儿童观、教育观的产物。

  1909年,孙毓修(1871—1922)策划主编了一系列童话丛书,首次采用了“童话”概念,书中将欧洲的fairy tales和Märchen作为例证。孙毓修借此在中国的图书分类体系中增添了新的文学类型,被人们称为中国童话之父。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儿童教育。周作人亦抱持同样目标,在19世纪的前10年,翻译了王尔德、安徒生、格林兄弟等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至19世纪20年代,童话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已经被普遍接受。同时,隶属于民俗学的童话,也因唤醒民间文学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童话作家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欢迎,童话开始扎根于中国本土。

  可以说,正是因为“童”意味着儿童,周作人等才选择了“童话”而不是“仙话”,来翻译fairy tales和Märchen。童话是为推动社会与政治变革而创造的,由此也产生了此后持续的概念纷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下一条: ·[万建中]中国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禁忌母题
   相关链接
·[杨丽嘉]颠覆:杰克·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批判之维·[陈泳超]吕蒂的童话文体研究解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很久很久以前,《格林童话》想说的是什么?·[孙正国 雷娜]杰克·齐普斯的创造性讲述实践观
·[杰克·齐普斯]沃尔特·迪士尼的文明化使命:从革新到复兴·[王丽清]论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
·黎亮:《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 ——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
·[日]西村真志叶:《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讲座预告】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北大,5月23日周三15:10)
·[户晓辉]麦克斯·吕蒂·[毛巧晖]1949-1966年童话的多向度重构
·[刘守华]千年故事百年追踪·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
·黄永松:给孩子最美的中国童话·[吴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徐海屏]致安徒生·在故事中感知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