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作者:孟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3 | 点击数:11505
 
  自2006年始,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1372个项目入选。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各地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及时总结各地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遴选工作。经评审,共遴选了50个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我们从中摘编了部分典型案例,以飨读者。
  粤剧:筑起保护堤坝老戏重获新生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是广东最大的艺术剧种。曾与京剧联袂打造了“南有薛马争雄,北有梅程争辉”的黄金时代。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大批粤剧新创剧目、传统剧目立上舞台,海内外粤剧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粤剧事业的生动局面。
  政策引领,筑起粤剧保护的堤坝。广东省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广州市实施了《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为此,广州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规格高、协调力度大。同时,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作为行业组织,积极发动民间力量配合领导小组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剧保护事业在文化空间建设、保护记录、传承传播、传徒授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此外,广州还制定了新一轮《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规划了粤剧发展的七大工程和15项重点工作。
  场馆建设,夯实粤剧保护的基石。为填补广东无粤剧专业博物馆的空白,当地投入资金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2015年建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展示、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粤剧文化空间,保存展示了大量的影音珍品、经典剧本、精美的戏服头饰。广州粤剧院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完成整体建设。
  机构协作,形成粤剧保护多元格局。建立形成了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为聚力点、多个专业部门为发展点的格局。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担负粤剧保护、抢救、整理、研究、传承综合性工作,主办的中国粤剧网成为全球最大的粤剧电子资源库。该中心在整理古本的基础上,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复排公演传统戏《审死官》《武将马超》。广州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等多个单位,立足自身资源开展保护工作,编辑发行《南国红豆》《红线女艺术研究》等粤剧期刊。广州市还设立了45所粤剧特色学校、2个粤剧高校教学实习基地。
  培育名角,建立粤剧保护的人才队伍。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实施“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成功培养了一支高水准、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粤剧队伍,仅广州粤剧院就有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03年,广州市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粤剧日”,举办羊城国际粤剧节、粤剧私伙局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举办“粤剧华光师傅宝诞巡游庆典活动”,最大限度地让人群、社区广泛参与到传承、创造和延续粤剧中。
  普及推广,推动粤剧的全球传播。从2009年至今,广州市打造了近60部粤剧剧目,如《刑场上的婚礼》《碉楼》等,通过全国巡演,让大家认识了粤剧。仅2016年至2018年,广州就组织粤剧出境演出236场,粤剧的国际传播进一步延续并强化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当地政府认为,粤剧保护传承工作就是要让粤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浸润市民的生活,让粤剧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比如,为了改变年轻人对粤剧的传统印象,他们起用青年艺术家排演“青春版粤剧”,举办“大学生进剧场暨粤剧演出季”和“红豆杯”大学生粤剧粤曲网络大赛,让粤剧在年轻人中火起来。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粤剧推广,运用4K技术,拍摄制作10部经典粤剧电影、纪录片《一代天骄——红线女》及同名电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6.6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相关链接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
·[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王祖悦]被遮蔽的疼痛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