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王建民]节日调查与报告撰写
  作者:王建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2-20 | 点击数:4579
 

摘  要:田野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调查报告是《中国节日志》项目的立卷之本。因此,必须强调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问题的设置和一定地域时空概念下的深度访谈,并借鉴各类志书的书写方式,全面形象地撰写调查报告。

关键词:节日调查  报告撰写


  《中国节日志》撰写方案中,特别强调了田野调查工作,以科学、客观、具体、全面、形象、规范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志书与现代民族志、民俗志的写作方式,结合文献资料完成研究和撰写任务。可以说开展田野调查、力求保持和表现节日当下的生存状况,就是这次《中国节日志》项目的最大特点,或者说是立卷之本。《中国节日志》的调查报告部分要求由多篇调查报告组成。

  在指导文件上可以参考根据试点工作经验新修订的《〈中国节日志〉(文本)撰写方案(试行)》。这个方案主要是从节日活动实录类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上考虑的,撰写重要事项专题调査类的报告也可以参考这个体例。我力求依据这个方案来谈谈节日调查和调查报告撰写问题,不到之处,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1  节日活动调查准备与调查提纲的拟定

  这次节日志项目的开展应当充分认识到田野调査的重要性,研究的立场必须基于田野工作。这就要求这次调查要结合人类学、民俗学田野工作研究方法。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指出,人类学的方法强调仔细的第一手材料的分析,以及对大型社会中小型社区的重点分析。这种方法对能够使我们用对村落、小镇及社会阶级的分析,来体现对一般社会过程的认识。

  节日志实地田野调査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各项目组提出的标书中已经就田野调査点进行了考虑。通常都有一个以上的调查点。节日的田野调查点的分布应当考虑跨区域、跨民族的状况,注意民族支系、族群、部落的差异。如果没有考虑周全,可以再作一些调整。

  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此次节日志调查更需要每个调查组拟定非常具体的调查提纲。节日活动的调查提纲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次的撰写方案,但是不能停留在节日情况一般描述、志略词条的条目层次上,必须要根据每个具体项目细化,也就是根据每个具体的子项内说明提示的内容,根据每个节日的具体情况,举一反三,转化为更加具体的问题。对于田野经验不足的人来说,甚至可以直接转换为提问的具体问题。在设计调查提纲时,应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个调查提纲是需要我们的调査者熟练掌握的,要在田野调查地,根据情况进行不断的修订,进一步根据田野调查进展,细化和深化问题。

  拟定调查提纲时应当注意:(1)应突出与节日活动调查的主题和重点有关的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2)应考虑所列问题如何才能引出答案。(3)调查问题前后的逻辑关系应当清楚,问题在转折时应尽可能地互相有所关联和呼应。(4)问题的含义必须明确肯定。注意不要使用否定句的问题。提出和解释同一个问题不要有两个以上的解释,以免答案不一致,或者让回答者觉得无所适从。(5)问题要清晰、明白,不应过于抽象,对那些不熟悉学术概念的调查对象尤其如此。不要问过于模糊的问题,也不要把几个问题堆在一起。(6)问题的排列也要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关系。(7)提纲拟定还应当考虑运用当地人的概念,对节日相关的地方性、民族性概念进行详细询问以求得较为深入的解释,这对发掘节日的地方性知识十分重要。有些询问可能需要得到明确的答案形式,如果是数字式答案,应当运用当地习惯的数字和计量单位。

  2  调查问题的类型及其转换

  调査提纲和调查访谈过程中,要注意调查问题类型的变换。最普遍的问题包括概括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也可以说是特殊性问题)两种类型。概括性问题属于概览性的问题,它用以描绘被调查者所生活的世界的广阔图景,同时还可以描绘出当地社会文化的概貌。概括性问题能够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范围,并且能够使研究者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那些被调查者对于自然环境、活动领域和思维的总体看法对于调査来说具有指导作用。当然,概括性问题的质量决定着这一问题是否有效度。概括性问题的相关面越窄,所给予的回答也会越窄,同样对于一种文化的总的看法也会越窄。同时,研究的范围决定着概括性问题的有效程度。例如,在一个村庄里调査某个节日的情况时,“你能给我说说这个村里过节的事吗?”这样泛泛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概括性问题。但是,如果研究整个大的区域的文化,那么对一个并没有研究或者关怀过一个大的地区或者整个民族的访谈对象提出泛泛的问题,让他告诉你有关整个大的地区或者民族节日文化的全部事情就会让人难以胜任。概括性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调查者对一个地方形成基本的印象,让研究者了解到当地节日活动的基本状况,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去探求节日活动调查的具体方面。这些信息还可以刺激研究者提出细节问题:在提出更多的概括性问题之后,更多的细节性问题随之出现,直到最后形成满意的概念框架和意义体系。

  一旦概括性问题揭示出田野工作者和当地人的某些意义范畴之后,关于这一范畴的细节性问题就变得很有用。概括性问题与细节性问题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当地的情境。例如“节日期间村民小组长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在某一个自然村的节日调査中可能是一个概括性问题,而在一个乡范围的研究中却相对来说是个细节性问题。在村子里对一位妇女访谈,“做花馍的时候你男人做些什么?”就属于细节性问题。细节性问题是对节日活动的现存意义和行为范畴更为深入的探究。如果说概括性问题是对世界性认识规定一个边界,那么细节性问题就是对这一认识进行的深度研究。

  细节性问题还可以分为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不同人和不同地区的差别与事件发展过程,横着比和纵着讲)、意义类问题和情境类问题(有什么含义和发生了什么相关的事、有什么相关的人介入其中)、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怎么样与为什么要这样)、理论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理论认识与对事件、人物的评价)、比较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时代前后的变化与前因后果的联系)。很明显,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几乎任何学科定性研究方法都很有价值。对人类学家及田野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更为细致地把握当地人的想法,理解当地人的观点,理解他者如何定义现实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就有可能呈现出节日活动更多的细节。

  3  本土概念的获得

  进行细致的田野工作,重要的是通过调查者的亲身经历、深入调查和如实记录,来理解和描述所调查的节日文化的概念系统、意义体系和人们庆祝节日的情感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的文化现象会给予不同的解释。我们强调的是文化实践者的概念和意义体系。在概念上,要对当地人节日活动的相关概念进行本土语言的解释,不要用研究者自己对节日的认识代替节日的文化实践者的概念和意义体系。

  在节日志田野工作和撰写过程中都应注意当地本土概念和观念的应用,以便能够详尽地描述文化的各个环节,克服由于观察者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本地人、本族人去做研究也可能会遇到挑战,在自身的文化当中往往会将许多的行为和思想视为当然的、平常的。研究者通过对所搜集的材料作出学术解释,可以认识和解释那些本土文化中生活的人们在自身文化中可能视为当然的和平常的许多的行为和思想,但是不能详尽地描述文化的各个环节,观察者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文化假设上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在节日志调查和撰写时,我们更强调研究者和节日活动主体相互之间的对话,不是用研究者的观点,而是采用一种提问的方式,去发现和了解可能被当地人习以为常的节日文化现象背后的主位观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余光弘]稳健迈出田野调查的第一步
下一条: ·[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
   相关链接
·[张巧坭]西山永定河传世文献调查报告·[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林晓平 彭昕]赣南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调查报告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宁祥文]2018年宁炳迪、宁炳集开锁仪式调查报告
·[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李艳]宜昌彩陶传承实态调查报告·[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徐月]纳雍县穿青人庆坛仪式调查报告·[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李琪]芝英镇打锡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纪军]上蔡重阳节调查报告
·[顾纯纯]金华府城隍庙香客群体调查报告·[朱振华]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钟梦迪]松阳县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