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深港边界“非遗”传承人:传世三百年鱼灯舞焕发生机
  作者:徐晓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3 | 点击数:16157
 

  夜色中闪烁着点点灯光,绚丽多彩的鱼灯随着演员俯身曲背、穿插运行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呈现出丰富的海底世界……

  “这个鱼灯舞是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舞蹈,起源于清朝,历经民国、新中国,发展已有三百多年。”吴天其是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0多岁的他,说起鱼灯舞神情中透露着喜悦和自豪。

  据了解,沙头角鱼灯舞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其舞蹈动作的“低马步”配合,“铲沙”“窜水”和“飞跃”等动作,以及鱼群围绕黄?角“献祭”的主题,在闽粤地区的鱼灯舞中独树一帜;也因此,沙头角鱼灯舞在2008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地理位置与香港相连,沙头角鱼灯舞同时承担了融通两地居民情感的作用。“我们经常受邀到香港表演,香港社团组织也常到我们这边来参观学习鱼灯舞的表演。”吴天其说。

  1999年,吴天其当选沙栏吓村的村委会主任,随即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动员村中青年组成鱼灯队,最终完整重现传统的鱼灯艺术。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当地文化部门积极推动鱼灯舞的考察和交流工作,鱼灯舞重新焕发生机。沙栏吓村鱼灯队屡获内地、香港表演活动奖项。2012年底更走出国门,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巡游表演活动,受到悉尼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追捧。

  “今年,英国的一些华人社团邀请到英国表演鱼灯舞,我们正在紧张筹备中。”吴天其表示,现在的鱼灯舞“名声在外”,在海外华人圈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因为曾有过中断的历史,沙头角民众越发体会到鱼灯舞传承的重要性。2012年,沙头角鱼灯舞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深圳盐田区非遗保护办还与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使鱼灯舞的传承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吴天其对此颇为感概:“这些文化遗产不能一直局限在我们村里面。鱼灯舞博物馆开馆至今2年多,已经接待超过100多个团体和机构。”

  鱼灯舞体现的是人民团结对外、追求辛福生活的精神。面对鱼灯舞未来的发展,吴天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我们要加大对鱼灯舞的开发,沙头角鱼灯舞不仅是深圳盐田区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要把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4-22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中国土族“梆梆会”遗俗祈祷平安
下一条: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