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从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到德国经验文化学阐证
——第28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活动在京举行
  作者:丁思瑶 孙文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5 | 点击数:4398
 

  1月14日,在钟敬文先生去世16周年之际,第28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期沙龙活动。

  钟敬文,原名谭宗,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2002年1月10日在北京辞世。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和诗人,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人民的学者”“仁人文宗”。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先后提出“民间文化”概念、“文化分层”理论,以及“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学”“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学术思想,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道路作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科路径的系统规划,并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业人才。

  为缅怀钟敬文先生的学艺世功,敬文民俗学沙龙于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办,旨在以问题为导向,保持学术对话,推进中国民俗学理论方法论建设。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以“缅怀20世纪以来辞世的民俗学者”为主题;下半场为民俗学专题讲座,由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秀杰博士主讲,主题为“见微与知著:我所理解的鲍辛格晚年的学术路径”。

  深切缅怀:师恩永难忘

  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丽担任引言人。康丽首先以“记忆”与“学术传统”之间的关联切入本场活动的宗旨——向已故的民俗学者致敬。随后,播放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程浩芯精心编辑的《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专题视频,钟敬文、许钰、柯杨等众多前辈的珍贵影像和声音逐一呈现;数十位上世纪以来先后辞世的民俗学者连缀起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线索,画面温馨而感人。

  随后,在场师生发言。他们或介绍自己与离世学者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或阐释民俗先贤的学术贡献。

  “钟先生对学问的追求,对人民的关怀和对文化的理解,是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他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成长的用心,在关键点上对学生的点金指导,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说,“我们要继承前辈的精神品德,为未来的民俗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能够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赖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在学术方面,而且包括待人接物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在回顾恩师对自己的影响时如是说。他指出,现今学界在承继前辈学术精神的同时,也应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他希望青年学者能以自由的意志、独立的精神和批判的精神看待学科问题,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语言学家马学良在古彝文和语言学方面教学有方,对我的治学道路有深刻影响;钟敬文老师的教导和启迪,让我走上了个案研究的田野路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分享了她与马学良和钟敬文两位导师之间的小故事,并勉励青年学子将中国民俗学的代际传承更好地接续下去。

  民俗摄影师鲁忠民回顾了由钟敬文主编,费孝通、王朝闻、马学良、张紫晨等众多学者担任顾问的《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的曲折编纂过程。“这本书的出版,算是完成了钟老的一个遗愿。”鲁忠民说,这本画册从酝酿编写到最后出书,时间跨度近30年。画册中收录的851幅图片,记录了大量的民俗事象,成为弥足珍贵的视觉记录和历史见证。

  专题讲座:见微与知著

  赫尔曼·鲍辛格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在他的努力下,德国民俗学变身为一门现代学科——他在图宾根大学用“经验文化学”替代了“民俗学”,他因此被誉为“经验文化学之父”和“图宾根学派”的掌门人。鲍辛格认为,经验文化学/民俗学的任务不是去保护文化“遗留物”,而是要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下日常惯见的生活方式从何处来,走向何方,又为何会如此。

  吴秀杰主要从事人类学、科学史、民俗学的德、英文汉译工作,同时也长期致力于搭建中德人文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她本人跟踪赫尔曼·鲍辛格的学术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翻译的《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可视为鲍辛格的“对话式传记”,已于2014年与《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一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鲍辛格在晚年仍笔耕不辍,不断有著作出版,并以关注地方文学和日常生活这两大主题的探索而著称。吴秀杰指出,就“地方文学”研究而言,鲍辛格出版于2016年的新著《施瓦本文学史》,以回归地方文献的梳理和阐释为写作策略。而这些往往被主流文学通史所忽略的材料,恰恰构成了文学社会史的绝佳线索,展示了文学成长与社会语境的内在关联,因此也引起了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

  步入晚年的鲍辛格依然执着于日常文化现象的研究,并尝试以新概念来作出总括式的阐释。在其2015年出版的《结果社会》一书中,他提出“以结果为取向的社会”这一新理论框架,并以16个话题来解读当代诸多的日常活动,如健身、旅游、银行账户、消费行为等,实则是追求“结果”这一社会趋势下的不同变体,有助于人们理解很多日常现象以及自身的行为。吴秀杰集中分析了其中有关“少食多餐”这一日常饮食取向的论述,由此可以发现鲍辛格晚年的治学路径和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微阐发。生动的阐释,彰显了鲍辛格立意于发现情感、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的研究路径。

  吴秀杰在总结时表示,鲍辛格的一系列著述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民族志的深度描写及文化史上的丰富材料为一体,铸就了极具个性特征的表述策略和学术风格;其晚年的民俗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成果也展示出这一学科“见微知著”的特征,同时具有充分的社会学想象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8-01-1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
下一条: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敬文民俗学沙龙:历年活动汇总(2004-2023)·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7期活动预告(2023年1月15日上午8:30)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6期活动预告(2022年3月20日上午8:30)·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5期活动预告(2022年1月10日上午9:00)·地方性神灵的生长机制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4期活动预告(2021年3月20日上午9:30)·敬文沙龙|色音:中国萨满信仰研究百年历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3期活动预告(2021年1月10日上午9:30)·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2期活动预告(2020年1月12日上午9:00)·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1期活动预告(2019年3月24日上午9:00)·文体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0期活动计划(2019年1月12日上午9:00)·实践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