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田兆元、林美容对话:文化圈与信仰谱系——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比较研究
  作者:田兆元 林美容 游红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8 | 点击数:4765
 

      编者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暑期学校授课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与台湾慈济大学林美容教授就“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比较”问题进行了学术对谈。林美容老师就文化圈问题,田兆元老师就信仰谱系问题,讨论了两岸民间信仰研究的路径。现整理分享给大家。

      对谈者: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美容,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整理者:游红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生。


      林美容:过去我的田野研究点一直在台湾,着重关注台湾的文化传统、社会传统、历史传统、宗教传统等方面。人类学者对传统的社会比较关注,所以民间信仰就成为我的一个切入点,透过民间信仰来研究传统社会。我曾经研究过妈祖、土地公、保生大帝、观音、王爷信仰等。托两岸交流的福,我还研究过开漳圣王、清水祖师并发表文章。这几年,大陆对我有很多邀约。作为一名人类学者,我时时处处都在做田野,尽量把台湾的田野调查做好;我近年来也在漳州、泉州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实际上,两岸的宗教文化是相通的,例如在福建闽南我也采集过魔神仔的相关传说与故事,也采访过神佛授法的研究案例,我认为这两者都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人跟神的关系也是一样,以前需要神灵附身才能沟通,神灵把你的身体占据了,才能成为神的代言;现在人通过神佛授法与自身的修行也能通灵,人与神能做到“即时通”,这与民间信仰的时代变迁有密切关系。也因此,过去我从民间信仰扩大到民间佛教的研究,现在更扩大到民间宗教新兴现象的研究。人类学家是第一线的田野工作者,是掌握社会脉动最清楚的人,我常常觉得这是人类学家的骄傲,而其实民俗学者与人类学者也是互通的。

      田兆元:林老师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我自己原来是历史学的博士。在上海大学的时候,做过历史系主任,在那里评了教授,并开创了民俗学的学科点。当时主要是做神话与传说的研究。最初的田野地点是学校对面的村子,从最初的宅神研究开始,便从故事研究转为仪式的研究,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变。后来,又探讨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也就是说民俗研究要重视田野,但谁不重视田野呢?我重视语言的(口头的、书面的)、行为仪式的、物质的或景观的(庙宇、塑像)三结合的模式,建立一种立体的神话学研究。开始是探索研究神话的民俗学路径,后来参加李向平教授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申报,思考从哪里着手,于是觉得民间信仰首先也是要研究语言层面问题,如传说、故事、神话等,不可能存在没有神话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另外还要研究仪式祭拜,还要研究神像等物象的形态。华东师大的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的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写过《神话学ABC》一书,在茅盾的《中国神话学ABC》前一年出版。谢六逸先生认为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民俗学可以是神话学,两者只是名称的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这个表述很对,神话学和民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回事。反过来,民间信仰与神话学、民俗学也是一样的道理。甚至从事文化研究都绕不开三种形态的叙事(语言、仪式行为、物象),这是文化研究的一种结构模式。人类学、民俗学两个学科,有界限又没有界限。有界限仅仅是指“饭碗”的界限,在研究方法上的界限则不清晰。1998年,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云南大学举办,本人是最早的学员,也是上海地区第一个编撰人类学教材出版的人。我觉得做民间信仰的研究要亲临实践、人际沟通,这是达到社会和谐、精神品格提升的工作、是很伟大的工作。今天讨论两岸之间的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我想从早期来说,大陆的民间信仰向台湾地区和很多岛屿以辐射为主。我做过一些田野调查(台湾、琉球),也曾编撰过相关文献,根据传世文献与田野经验,对两岸的民间信仰有一些心得。我们的团队有研究东海地区的妈祖信仰、浙江的如意娘娘信仰等。妈祖信仰的主题是东海救难的、和平的主题,关于国家统一的主题,是带来河清海晏期盼。这些问题涉及东海文化圈中关于琉球的册封使出使“琉球路线”,描述了惊心动魄的航海历程,也有关于台湾妈祖信仰在明清王朝与台湾事务中的关系问题。

      林美容:从历史研究上来看,大陆的学者对妈祖信仰有很多研究。妈祖信仰与漕运有密切关系,比如南货要北运。拿台湾来讲,台湾的妈祖庙基本上都与郊行有关,比如做糖的有糖郊,做布的有布郊,还有些是按地域来划分的,有南郊、北郊等。很多的妈祖庙包括之前所讲的官庙都有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讲,郊行是同业工会。妈祖庙建立的历史比较早,城镇、乡村自古以来都参加妈祖的活动。跟耕田的农业经济形态不一样,商人都是南来北往的,对海上、水上的,比如在原来漕运的运河上行走,所以,对于民间信仰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郊行的大老板,对这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尽量涉猎一些历史方面的因素,其实文献也是一种田野。从妈祖的文献上看,发现妈祖一直与“政权更迭”有密切关系。以台湾为例,郑成功反清复明拿下台湾,明郑将领施琅后来投清、攻打台湾获胜,不敢自己抢功,便假托是妈祖婆的功劳。有一个说法,台湾在清代以前是拜玄天上帝的,不拜妈祖,这个说法不见得是正确的。田野是骗不了人的,扎扎实实做田野,田野研究者的责任是透过田野资料的呈现,让田野自己说话,研究者并不需要说过多的话。做学问是一种态度,要实事求是地做学术的推演。我是一名田野派学者,但也不能说理论就不会搞。

      田兆元:妈祖信仰,无论是商人带过去,还是军人带过去,最初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也是一样。他们的祖庙,还包括影响大的关帝,祖庙大多数都在东南沿海的相关岛屿。民间信仰是真正具有血脉联系的文化要素,是活态的,情感是割不断的。尽管经过了政治风雨、军事对峙,但在信仰面前都是俯首的。理论上讲,割不断的是民族情感、人类人性的情感。大陆经过了“文革”,发生比较激烈的对传统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们的文化之根产生了一些问题,文化认同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上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以前有官办天后宫、会馆天后宫几十座。经过“文革”盲目的否定传统与改革开放初期貌似理性的自我否定,以至于大量的信仰流失了。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带来的危害很大。上海市区原来剩下的唯一一座天妃宫,在20世纪末全部被拆除了。曾经非常繁荣的妈祖信仰就近乎消失了。福建也好,浙江也好,一度也是大大不如以前。我们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真正的信仰唤醒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前后,妈祖信仰重新被唤醒。在这个过程中,两岸的关系也由对峙、对抗走向交流,呈现出一个和谐交往的局面。这种曾经从妈祖诞生地传播到台湾的信仰,又开始返回到大陆,进行了文化的回馈,包括祖庙的修缮、朝拜等。妈祖信仰传播到台湾,很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如林老师所表述的,有大量的台商大力资助修缮祖庙的情况。两岸共同维护和弘扬了妈祖文化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杨德睿 王建章]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
下一条: ·[黄韧]中国民间信仰在都市化语境中纠纷解决功能
   相关链接
·[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游红霞 田兆元]谱系观念与妈祖信俗的非遗保护
·[王婷婷]文化圈视域下的神话传说融合·[田兆元]神话的三种叙事形态与神话资源转化
·[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田兆元]研究当代神话可以写在神话学的大旗上
·[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游红霞 田兆元]谱系观念、朝圣与妈祖信俗的非遗保护·[田兆元]毛衣女故事之生育互助问题——传统叙事的向实研究路径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田兆元]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田兆元:年味营造与代际传承
·[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
·[田兆元]传播视野下的学科发展研究·[田兆元]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