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7 | 点击数:3305
 

  保护传承水平跃上新台阶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5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46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事业,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11亿元建设153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除黑龙江、吉林外,各省区市为本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3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传习补助。一大批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5年来,文化部充分认识到在当今历史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在努力维护非遗存续条件的同时,把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研究和制定的优先方向,把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经过深入调研,文化部于2015年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截至目前,全国78所院校已举办培训班280余期,加上延伸培训,合计培训4万余人。通过研培实践,不仅使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增长了学识、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对所持项目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对自己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了更强的自信,而且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对于丰富学术积累、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2016年以来,文化部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牵头研究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一计划。在计划起草过程中,文化部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支持相关企业、院校、机构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山西忻州、浙江东阳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的基础上,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恢复和弘扬优秀工艺、发掘民族元素、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目前,驻哈密、湘西、雷山工作站的企业已会同当地手工艺人开发出数百款运用当地民族元素的新产品。订单的增多带动手工艺人收入增加,这些地方传统工艺的传承队伍扩大了,年轻人开始加入。一些传统技艺项目在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中得以复兴。

  构建文化生态拓展记录工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为适应非遗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区域性整体保护模式。关注整体性保护是非遗保护“中国经验”的鲜明特点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公布的21个生态区涉及福建、安徽、江西、青海、四川等17个省区。参照生态区的理念和做法,各省区市也设立了范围有大有小、特色鲜明的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5年来,为进一步明晰生态区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文化部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和构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生态区的建设目标。

  文化部强调在生态区建设中要着眼于突出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增强民众获得感,培育独有特色。生态区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以及非遗项目所在的社区和传承人群。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担保护责任和义务,既要向文化部报告建设情况,也要定期征求本区域社会各界的意见,开展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5年来,文化部不断加强对生态区工作的指导,一方面指导生态区编制好总体规划,要求各生态区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特色,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支持措施。截至目前,21个生态区中已有16个生态区的总体规划通过论证和批复,正在实施;2个生态区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3个生态区的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16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黄仲山]应慎用“去粗取精”思维
下一条: ·[马盛德]在新起点上的非遗保护
   相关链接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