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赵千 王其领]“非遗”保护向何处去?
  作者:赵千 王其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9 | 点击数:2916
 

      摘   要: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各地并不相同,为了探究“非遗”保护的方向,选取山东省烟台市的“海阳大秧歌”“莱州蓝关戏”“蓬莱八仙传说”三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走访传承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以及普通民众,对三种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并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发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濒临灭绝和蓬勃发展两种极端现象。通过剖析其中的原因,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烟台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4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烟台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包括海阳大秧歌、蓝关戏、八仙传说在内的11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多达2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48项。在烟台纷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本文选取正在被政府大力保护的海阳大秧歌、正处在濒临灭绝窘境的蓝关戏、正蓬勃发展的八仙传说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

      其中海阳大秧歌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流传于山东烟台市海阳及周边的乳山、莱阳、栖霞一带的汉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创造精神、灵活自如的表现形式、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而在山东齐鲁文化中独树一帜。蓝关戏是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属于“道情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仙传说则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这“八仙”之间丰富多彩的故事,尤以“八仙过海传说”而闻名中外。这三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的情况迥异,因此我们选取这三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以期管中窥豹对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孙非寒]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
下一条: ·[袁曼琳]保护非遗,需再造其当下生存自环境
   相关链接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