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赖施虬]论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作者:赖施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8 | 点击数:8501
 

摘 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民众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本文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深层内涵所反映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以及它在我国民间,以至社会各阶层的实用性进行探讨,以说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地位;意义

作者简介:赖施虬(1954-),副研究馆员,温州大学温州市民俗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民间工艺美术


      “文化”这一名词概念的解释,在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讲:文化是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传统文化”不仅指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想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还包括植根于我们本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广泛地表现了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的东西。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民间剪纸艺术虽受到艺术界和民俗界的重视,但仅仅只是停留在民间美术的纹饰和造型的角度,或民俗事象的利用、信仰角度上,没有真正将它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没看到它在传统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没有确立它在传统文化中该处的地位。本文拟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深层内涵所反映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以及它在我国民间,以至社会各阶层的实用性进行探讨,以说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1]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 (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2]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如同英国著名学者赫伯特·里德所说:“这类艺术在它所诞生时代深受广大公众的喜爱,但一般不被人们承认为艺术。”但当一些理论家“在探索艺术史的过程中,看到了此类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兴起,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就是最杰出的艺术。”[3]中国民间剪纸正是这样一种公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民间这种对“蛙”的崇拜信仰,并不是近百年才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远古神话中就有以“蛙”为图腾物的传说。我国的“女娲神话的来源”,就是“来自母系氏族社会以‘蛙’为图腾的氏族。”[4]“蛙”是一种原始人类对自然崇拜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迁,也一直传承下来。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也可以看到许多以“蛙”为题材的图案,原始民众将它与植物文饰组合在一起变化成几何图案,描绘在陶器上,造成一种优美的艺术效果。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蛙”则被视为“月精蟾蛙”。历代民间对“蛙”的崇拜有很多例证,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扑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5]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这些民间剪纸不仅有一定的形式,而且在不同的民俗事象中有一定的固定的含义。这些含义是在本民族长期文化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并得到民族大众的认可,成为被本民族大众所能理解的意象符号,只有这些意象符号在人们头脑中稳定下来后,它才富有一定的感情价值。也只有“当形式具有某种含义时,这种含义就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6]在不同的民间岁时年节、人生礼仪、巫术祭祀活动中,就要用与这一民俗活动相适宜的剪纸样式来装饰环境,否则就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比如你在过年时,在门窗处贴上“鸳鸯双喜”“云朵到福”等剪纸,人们就会感到不对劲,甚至会生气,这是因为“鸳鸯双喜”表示的是结婚,它希望小两口夫妻和睦恩爱;而“云朵到福” 却是表示人死圆满,福到寿到的意思,过年叫人看见怎么不生气呀 ! 过年时你在门窗上贴上用红纸剪的“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富贵平安”“五福临门”等等纹饰的剪纸,人们一定会感到红红火火,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欣慰。这种喜悦和欣慰正体现了中国民间剪纸这一粗糙稚拙的大众艺术所 “拥有伟大的要素。”[7]即它能给予广大民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满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陈恩维]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修复与调适
下一条: ·[贺少雅]漫谈中国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左红卫 冉小芳]从《新疆日报》看民间剪纸在新疆传承与发展的轨迹(1952-1999)
·[冉小芳 左红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剪纸艺术调查研究·[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