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尤林]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
  作者:[美] 罗伯特·查尔斯·尤林   译者:何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9 | 点击数:5746
 

  摘 要: 文章指出, 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 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 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 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 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 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上强调解释冲突。他给予包括格尔茨在内的大批人类学家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保罗· 利科; 解释学;文本;隐喻;象征


  米歇尔· 福柯1984年去世。皮埃尔· 布尔迪厄2002年去世。雅克· 德里达2004年逝世。现在, 生于1913年的保罗· 利科, 也于2005年3月 20日离开了。他们的相继辞世, 标志着在对人类学等诸多理论学科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代法国知识分子的消逝①。事实上很难单独用一门学科的术语对以上4位大师的著述和研究条分缕析, 指出他们骄人的功绩, 陈述其睿智和创新, 因为他们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比较宗教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世所公认(尽管偶有争议)的贡献。

  虽然利科和其法国同行一样明确强调话语, 表面上挑战认知主体是认识论的既定条件这一长期在西方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 但由于他建立并在想像中扩展了将意义和解释看作本原的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 因此, 利科的著作明显地区别于福柯和布尔迪厄的后结构主义。也就是说, 利科的著作关注 “有生命力的体验”、“冲突性的解释”和“主体间的意义 ”, 并细致地阐述这些问题, 而且以社会互惠或交互作用的假设为前提来说明。结果他采用后结构主义的“圆形监狱”、“文化资本”和“解构”等概念,往往忽略权力和控制。当前, 利科对人类学的影响通过他那些广为流行的涉及象征主义、隐喻及阐释过程的丰富论著经久不衰。在此背景下, 笔者认为, 相对于后结构主义的那些同行, 利科对现象学与“地方意义及生活世界”的强调, 决定了他的研究重点, 而相对于当代人类学热衷于解构“界限文化”的虚幻和追寻有关超越国界及全球化的权力圈, 利科的研究并不处于中心。

  依愚判断, 利科发表于1971年的名作《文本模型:把有意义的行为看作文本》与人类学关系极为密切② , 这篇短文很大程度与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提出的解释、深描和文化的主题相吻合。虽然格尔茨从大量前辈那里获得灵感, 尤其吸取了赖尔、韦伯和帕森斯的观点, 不过事实上他承认, 利科在文本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类推使自己受益匪浅。格尔茨对人类学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始,延至80年代, 激起许多人类学工作者对解释理论发生兴趣, 推动他们阅读利科的原著。1973年, 保罗 · 拉宾诺出版了《摩洛哥田野工作的反思》, 同样关注现象学和解释学, 此书越发增强世人对利科的兴趣。

  应该指出, 利科并不是首位将解释学引入人类学的哲学家或理论家。20世纪初期, 威廉 · 狄尔泰提议, 鉴于关于社会的人文科学、关于自然界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对象不同, 二者应该分别发展出适合各自对象的特殊方法。狄尔泰相信自然界受人所不能设定的规律所支配, 社会和人类文化产品则无一例外地受人类动机和意图支配。还有一点, 人文科学的认识对象同样是 “复合主体”, 人既是认识主体, 亦是认识对象, 况且人是以互相交换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的。研究者如果主张有助于把握行动者的意图和动机的历史主义观点, 便会认识到狄尔泰发展人文科学的策略深化了前因后果的标准。伊文斯· 普里查德在同列维―布留尔争论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狄尔泰的观点, 他针对布氏主张土著具有一种“前逻辑的思维” 而提出, 阿赞德人的巫术信仰是合理的, 并且正如我们西方任何有关家政的信念一样切实可行。狄尔泰的解释学译作,通过伊文斯·普里查德和韦伯等其他学者, 继续发挥影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

    无论如何, 利科连同德国哲学家、解释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挑战狄尔泰断言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分属不同的认识逻辑和方法的不朽假设。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作为知识对象的自然是文化上建构的, 是话语的产品, 一如解释学家受海德格尔谓之“语言的存在” 所影响。二人对狄尔泰的争论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破坏了自然科学的自律和标榜的客观, 反驳了人文科学积极探索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种种主张。还可以说, 利科关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皆是文化预示的洞见, 向科学和科学分析开启了历史理解和文化批评的大门。正是在这些观点的启迪和昭示下, 艾米莉马丁批判地探索了女性身体的医学象征, 瑞勒· 赖普从文化角度解构羊水诊断, 保罗· 拉宾诺对基因组计划展开出色的分析, 也激励着本人挑战酒类科学主张酒的品质来自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的观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46卷6期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张放]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
下一条: ·[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程浩芯]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张丽]作为文类的“述异”及《述异记》的文本形态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化的关捩·[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高荷红]“窝车库乌勒本”文本解读·[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