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六十年民间文艺守望中绽放辉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作者:辛格 李牧 冯骥才 罗杨 向云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23 | 点击数:5531
 

  中国民协关于表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集体及个人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以下简称“三套集成”)项目,自1984年启动,已经于2009年全部完成普查、编纂、出版任务。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在立项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各地民协、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组织培训了专业的普查队伍,动员了数以十万计的文化工作者深入第一线采录、收集和整理原始资料。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怀着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抢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克服了各种困难,对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查、收集,系统规范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成果收获最多、经历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学抢救项目,它以省为单位分别立卷,三套共90个省卷本(也即国家卷),合计约1.5亿字。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基础建设方面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全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向新中国60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它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华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系统规范的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并集中出版,将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有效避免了民间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自然消减和灭失,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出版,直接促进了我国民间文艺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民间文学集成项目收集到的大量珍贵的资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授予33个集体“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17名个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授予318名个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贡献奖”荣誉称号。

  中国民协此次对全国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进行表彰,是为了颂扬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祖国文化事业殚精竭虑、默默奉献的精神,彰显他们为民族文化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全国数以十万计的集成大军中,无数人为集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集成工程浩大、历时长久,许多前辈没有亲见三套集成的全部出版就辞世而去,他们中很多人在辞世前依然在为三套集成辛勤工作。总编委会的周扬、钟敬文、马学良等人,还有各省集成领导小组、省编委会、省集成办和各地基层工作机构的一些民间文艺专家、工作人员,都在三套集成未全部完成之前离开了我们。他们的名单未在本次表彰名录中,但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三套集成的丰碑之上;他们对三套集成做出的伟大贡献,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们为三套集成奉献终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继续努力工作。中国民协希望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努力弘扬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学习,发扬他们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科学严谨、始终不渝的“集成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此决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10年6月6日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集体名单(33个)
    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内蒙古卷编委会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徽卷编委会
    福建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
    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河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部
    湖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湖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海南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四川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办公室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西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特别贡献奖
贡献奖名单(335人)

    一、特别贡献奖(17名,排名不分先后)
    总编委会及总集成办
    周巍峙 高占祥 贾 芝 刘锡诚 刘魁立
    贺 嘉 陈子艾 冯志华 孙剑冰 张 文
    吴 超 马 捷 金茂年 陶 阳 陶立璠 
    李耀宗 廖东凡
    二、贡献奖(318名,排名不分先后)
    总编辑部
    刘晓路 朱芹勤
    北 京
    宋 汎 李颐扬 赵日成 董梦知 郭金荣
    赵 书 段宝林 赵宏模 孟广臣 张凤和
    天 津
    周骥良 汪健云 张 虹 扈其震 王维刚
    侯燕琦 刘金城 孙福海 任芙康 崔 锦
    河 北
    郑一民 杨荣国 宋孟寅 傅新友 梁挺爱
    周宝忠 晏文光 朱彦华 郝宝铭 杜学德
    山 西
    刘 琦 张 余 杨进升 常嗣新 申大局
    胡志毅 阎建明 马玉隆 陈 瑞 范金荣
    胡世英 张四维 张怀奇 郭丕汉
    内蒙古自治区
    胡尔查 那 顺 乌恩巴雅尔 郭永明
    喜 山 巴图宝音 布仁满都格其
    诺 敏 白 杉 娜日斯 马 曦
    辽 宁
    乌丙安 孙丕任 江 帆 张雪冬 王 光
    韩雪峰 高振民 蒋成文 刘英男 侯长利
    王庆福
    吉 林
    吴景春 李文瑞 曹保明 施力学 夏映月
    于济源 朴昌默 王 迅 李果钧 傅胜华
    黑龙江
    王士媛 王益章 徐 枫 孟淑珍 郭崇林
    刘永江 丰 收 徐昌汉 栾文海 尹树凤
    上 海
    江明惇 任嘉禾 阮可章 方 卡 王士均
    沈云娟 胡林森 俞成伟 钱昌萍 周进祥
    江 苏
    马春阳 华士明 康新民 王 骧 张自强
    朱海容 姜 威 季世昌 王 鸿 贾 琪
    浙 江
    季 沉 朱秋风 蒋 风 王 恬 蒋水荣
    吴刚戟 邱国鹰 杨典喜 于海辰 杨乃浚
    安 徽
    温跃渊 孔凡仲 崔莫愁 刘 浩 刘尚泉
    俞凤斌 叶 濒 孟 堃 姜秀珍 殷光兰
    福 建
    陈炜萍 刘清河 林德冠 庄晏成 季 仲
    邢书第 林如求 汪梅田 叶少波 张元锦
    江 西
    张 涛 舒信波 丁慰南 孙建昌 吴尔泰
    颜志超 邱迪福 雷瑞华 周沐照 苏辑黎
    河 南
    张振犁 夏挽群 程健君 陈连忠 葛世钦
    杜绪昌 高力升 任 骋 陈辉欣 曹宝泉
    湖 北
    江 云 韩致中 徐荣强 李继尧 万立煌
    鄢维新 方培元 李守义 罗与之 王克森
    湖 南
    龙海清 彭继宽 邬朝祝 巫瑞书 汤有权
    陶 立 何学威 陈 旸 刘子英 王少磊
    刘黎光 贾国辉
    广 东
    吴世枫 杨明敬 薛丽媛 刘志文 姜永清
    李筱文 陈志深 陈摩人 萧 亭 周植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
    韦苏文 农冠品 过 伟 黎浩邦 农学冠
    李肇隆 王光荣 吴 浩 过 竹 邢志萍
    海 南
    符策超 陈 雄 龙 敏 朱家傲 龚重谟
    重 庆
    彭林绪 杨天恒 黄节厚 郭 静 杨大矛
    罗中福 邓 毅 王 洪 王明凯 冉 庄
    四 川
    黎本初 刘尚乐 侯 光 孟 燕 曾小嘉
    王 沙 李鉴踪 李 明 钱正杰 刘大军
    张思勇 夏承政
    贵 州
    龙玉成 陈尚能 韦兴儒 王 琴 杨培德
    李大勇 阮居平 潘廷英 张永吉 杨浩青
    云 南
    杨利先 杨海涛 刘 怡 孙 敏 李 昆
    钱 勇 刘辉豪 李维行 陈 烈 赵永蓉
    西藏自治区
    才旦多吉 德庆卓嘎 强巴边宗 德庆多吉
    大丹增  伍金多吉 尼玛达娃 罗布扎西
    格来班久 巴桑多吉
    陕 西
    高少峰 宁 锐 甄 亮 雷 达 梁澄清
    刘笑海 马少亭 刘华沙 史耀增 王寅明
    甘 肃
    柯 杨 黄金钰 武 文 杜自勉 巍泉鸣
    杜 芳 李士彦 徐志贤 焦炳琨 高仲选
    青 海
    王歌行 谢承华 郭晋渊 马光星 官却杰
    董绍宣 朱 刚 祁 芳 赵清阳 华贡杰
    宁夏回族自治区
    杨 韧 高耀山 陆阁丽 马 青 马乐群
    何克俭 屈文焜 王世兴 姚 力 杨永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马雄福 张运隆 托汗·依沙克
    卡德尔·艾克拜尔 佟进军
    达列里别克·黑亚那提 巴赫提亚·巴吾东
    娜仁花 卓日格图 阿布力米提·沙迪克
    白新菊 西仁·库尔班 亚森·孜拉力
    玉素甫·依沙克 张仁幹 王永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江尚义 陈 平 王 旭 李开全 闫慧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年06月1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德国汉学家薛凤:《天工开物》让我与中国科技史结缘
下一条: ·“中国史诗传播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相关链接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
·[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戴昕颖]民间俗文中 “去神圣化”的宗教符号·“仪式文艺的文本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新书发布会举行
·[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