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大民: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四大事件
  作者:大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4374
 

  一、 1956年至1966年以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心的采风运动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 ,主动承担社会和文化使命,进行拉网式田野普查,摸清文化家底,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发掘整理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运动。高潮部分出现在1956年至1966年,大约持续了10年时间。这次民间文化的普查运动是在文化部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具体组织落实的。

  钟敬文先生1950年发表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被誉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开风气之作,对后来整个民间文化事业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红旗》杂志1958年1月号刊登了周扬同志《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 ,是对已经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新民歌运动的“鼓舞”之作。1958年4月14日, 《人民日报》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 ,同一天,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访问了郭沫若同志,向他提出关于民歌——民间文学的价值、作用及收集、整理等方面的问题。郭沫若认为,民歌对于鼓舞、教育、组织群众的作用是伟大的,它又是很优美的文学作品。他要求用多快好省的方法来采集和推广民歌民谣,不允许“踌躇” ,一定要鼓足干劲。

  这种“举国体制”下的采风运动,当时即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形成了及至今天依然行之有效的普查模式。从各地出版的诗集、报纸杂志发表的新民歌及由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 ,何其芳、张松如主编的《陕北民歌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各地歌谣》等可以看出。这种来自民间、异彩纷呈的口头艺术,通过发掘、整理和提高呈现出迥异的美学风格,对新中国的新文化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 1984年至2009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辑与出版

  “文革”结束以后,具有强烈文化责任和学术敏感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宏阔的战略眼光,启动了大规模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与编纂工作。

  1984年5月28日,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的启动。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出版规划》中明确提出:“它是在全国范围内普查、搜集的基础上,由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参与搜集、编选,由专家审阅和编定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总集。 ”这“三性”的核心是科学性。能否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要在全国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开展这一次普查活动,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科学规格去采集和记录。通过普查,力求把那些濒于失传的民间口头作品抢救出来。

  1984年3月10日召开的主编会议,讨论了集成的指导思想、要求体例和组织工作等问题。自此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进入全面的普查阶段,全国有近200万人直接参加了各地民间文学的普查和采录工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1990年,全国各地共搜集民间故事183万篇,民间歌谣302万首,民间谚语248万条,还有大量其它门类的民间文学作品,总字数达40亿字以上,编辑出版县卷本4000余册。

  1987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开始省卷审稿;及至2009年,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省卷本90卷,圆满出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洋:数千年来百姓口头文学创作的数字化定格
下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