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大民: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四大事件
  作者:大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4376
 

  三、 2003年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从2003年开始,中国民协策划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活动,包括30多个单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盛大开工,成效显著。

  鉴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中国民间文化面临冲击,急剧消亡,中国民协呼吁、倡议、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2003年2月1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综合性文化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其中获得命名的166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涉及156个门类,其中包括民间故事、说唱、史诗、山歌等民间文学传承人21人。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县卷本)则是比《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更全面详尽的以县区为单位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故事宝库。这套大型丛书拟出版2800余册, 2005年11月13日上午,云南大理市各区县的民间故事作为第一批“民间故事全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成果发布会。作为民间文学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的苗族史诗《亚鲁王》 (第一部)历时3年,于2012年初隆重面世, 2月21日,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亚鲁王》的发现是本世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一个奇迹,为中国文化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

  四、 2010年至2013年“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竣工

  利用高科技手段,在此前几代人辛勤搜集整理出来的、卷帙浩繁的纸质资料基础上,建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一份精彩而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

  为了进一步适应今后文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快捷的阅读、研究与利用的实际需要,中国民协与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项目通力合作,打造民间文化的数字长城。2010年12月30日,中国民协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 2014年2月18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工程(一期)在北京进行了竣工演示活动。第一期工程共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 8 . 878亿字,形成TIF、 PDF、TXT三种数据格式,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制作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计神话8085篇,传说111666篇,民间故事160373篇,民间歌谣272917篇,史诗1424篇,民间长诗2248篇,谚语518660条,谜语21331条,歇后语64555条,民间小戏850篇,民间说唱2891篇,总计1165000篇(条) 。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汇集了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间文化爱好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伟业,它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一份精彩而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

  (大 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洋:数千年来百姓口头文学创作的数字化定格
下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