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民俗研究》专栏·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14366
 

  [1] 靖西旅游网http://www.gxjxly.com。

  [2] 靖西旅游网http://www.gxjxly.com。

  [3] 靖西旅游网http://www.gxjxly.com。

  [4] 据笔者考察及大新县委县政府提供资料。

  [5] 龙州县网站http://www.gx.xinhuanet.com/wq/longzhou

  [6] 参看:朱胜勇、刘全跃总策划,黄子洮主编:《旭日东兴》,中共东兴市委员会、东兴市人民政府2008年12月版,第9页,第20-25页。

  [7] 据龙州县小连城景区“小连城简介”碑文。

  [8] 笔者2008年12月调查资料。

  [9] Alessandro Duranti and Charles Goodwin, eds. Rethinking Context: Language as an Interaction Phenomenon, p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美]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207页。

  [11] 鲍曼认为,表演是一种交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表演者要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交流技巧的责任——[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139-144页。

  [12] 杨利慧、张霞、徐芳、李红武、仝云丽:《现代口称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13] [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第77-78页。

  [14] [美]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著,安德明译:《十三世纪冰岛的表演与荣誉(上)》,《民间文化论坛》2008年第6期,第83-89页;《十三世纪冰岛的表演与荣誉(下)》,《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第86-93页。

  [15] 据2008年12月大新县委县政府提供资料。

  [16] Richard Bauman. A World of Others’ Word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Intertextuality, pp4-8. Oxford an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4.

  [17] 梁都草:《在中越边境53号界碑旅游时触景生情的思考》,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年9月5日。

  [18] Erik Mueggler. 2002. Dancing Fools: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Place in a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Festival". Modern China 28 (1): 3-38. 转引自李靖:《印象“泼水节”:交织于国家、地方、民间仪式中的少数民族节庆旅游》,见本期《民俗研究》。

  [19]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20] 安德森引理查德•穆尔的论述,[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第162页。

  [21] 这一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另外撰文讨论。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1]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