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全国非遗将“合并同类项” 规范各地“申遗乱象”
  作者:记者 朱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4 | 点击数:5176
 


    本报早在2007年3月和2008年8月就呼吁“中山装”和“海派旗袍”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两项内容终于合并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一项,入选日前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奇怪的是,浙江东阳的“童子尿煮鸡蛋”竟也成为当地的非遗项目,福州一条巷子的命名也由于其来源于有据可考的“蚂蚁报恩说”进入该市的“非遗”名单……针对全国不少地方爆发的“申遗乱象”,文化部通过《非遗法》明确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退出机制,并将进一步出台细则。
  
  全国将“合并同类项”
  
  在以“海派旗袍”为代表的龙凤旗袍和以“中山装”为“拳头”的培罗蒙等上海单位联合申请“国遗”的过程中,与从未间断过中式服装生产的浙江杭州的振兴祥“携手”,共同成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主体保护单位。上海入选此次第三批“国遗”的项目有17个,有不少是与其他省市“分享”。例如“滑稽戏”由上海滑稽剧团与江苏苏州共同承担保护职责,“中医疗法”和“木偶戏”由上海与其他五六个省市区“联名”,而“龙舞”和“狮舞”更是由本市和全国其他10个左右的省市区共同保护传承。市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心的张黎明表示,这一现象被业内称为在全国层面的“合并同类项”,与之并存的另一现象是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从第一、第二批的500余项锐减为此次的190余项。
  
  规范各地“申遗乱象”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透露,通过的190余项是从全国申报的3000余项中精选而出的。之所以要减少数量并“合并同类项”是为了严肃对待非遗保护,使得真正具有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的项目提升到国家级层面。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曾表示,有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乱象。在我国推广“非遗”概念初期并未受到地方政府重视,而近几年的“非遗名录”申报以及对传承人和相关单位的资助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在还未明确“非遗”条件之时就“发掘了商机”,成为推进旅游业、发展当地经济的“政绩工程”或“生财之道”。例如,浙江东阳把“童子尿煮鸡蛋”列入该市的非遗名录,令人匪夷所思。福州的“能补天巷”因为其地名来自“蚂蚁报恩”的民间传说也成为该市“非遗”项目,进而成为“旅游热点”。此外,据民俗专家吕洪年透露,“变脸”这一中国绝技,如今却被个别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目前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而宣纸的制作奥秘也已被日本人全盘拷贝,甚至带走了制作宣纸的树皮样品……还有部分地区同时向文化部申报近千项,最终仅入选十几项,于是把余下项目列为市、区级“非遗”名录,混淆“级别”后照样“包装上市”……
  
  非遗也有“退出机制”
  
  本月初刚推行的《非遗法》中,已经取消了传承人的“终身制”,使得名录“能进也能出”。凡是“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资格。此外,针对非遗项目的“退出机制”细则也将不日推行。上海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钱张帆认为,“退出机制”的目的就在于扭转“申遗”的利益驱动,并通过《非遗法》来进一步落实奖惩措施。文化部表示,从今年起,对非遗传承人每年的资助从原来的8000元增加到1万元,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进入名录的传承人有1488名。与此同时,确立了相关保护责任的单位也会不定期获得数万元至十余万元的补助。为了配合“退出机制”的最终落实,上海会进一步研究细则,明确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做到非遗名录可“进”可“退”,这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实效。

 

  文章来源:中新网-新民晚报 2011年06月13日 17:05

上一条: ·寻根问祖修族谱热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
下一条: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揭晓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