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三代学人为文化大省效力
——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闪亮登场
  作者:广东省教育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5-30 | 点击数:4690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民俗学的珍贵史料,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已闪亮登场,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增添了雄厚的一页。这套丛书自上个世纪20年代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散落不全,现经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研究中心师生搜集整理注疏,经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是一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经典丛书。丛书内含被誉为中国民俗学扛鼎之作的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妙峰山》,还有钱南扬的《谜史》、钟敬文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娄子匡的《绍兴歌谣》等,共37种39本,分为上中下三册,大32开,精装,附有原书插图及有关说明,计220多万字。

  其中,史学大师顾颉刚编著的《妙峰山》,是中国第一部经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而写就的民俗学经典,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次打破了文史学家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思路。还有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第一册》,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察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被钟敬文当作民俗学界的《论语》。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于1927年,该丛书发行是民俗学会主要发起人顾颉刚先生一直的心愿。他说,“我最悲伤的,北京大学自从成立歌谣研究会以来,至今十年,收到的歌谣谚语有二万余首,故事和风俗调查有数千篇,但以经费不足的缘故,没有印出来。……到了中山大学以后发起民俗学会,就主张把收到的材料多多刊印,使得中山大学所藏的材料成为学术界公有的材料。”

  丛书在1930年5月出版了最后一种:钱南扬的《祝英台故事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70余年了,原书多数已经散失难寻。娄子匡先生在台湾筹资重印了许多有价值的民俗学刊物和丛书,其中也包括了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但娄先生所收到的,也只有二十几本,在海外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内地的学者要想见到这些书恐怕就很难,因为除顾颉刚先生、钟敬文先生等少数学者的著作曾有重版之外,大部分的著作都未能再版,经过战乱和文革,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又曾被取消长达30余年,许多图书馆也早就没有了这套丛书。

  2002年年初逝世的学术泰斗钟敬文先生,曾经非常遗憾地说到一桩往事:“50年代顾先生跟我谈过,他说我们在中大出了那么多书,是否可以选编一些留下来。当时政治气候不行,不适合搞民俗学,所以我很为难,没法工作。”又说:“有些经典的论著可以一印再印,《论语》就有很多版本,《孟姜女故事研究》,我们这个学科的人都要有,可以印出来当礼物送给开会的人。” 如今,在钟敬文的高足、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等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这套丛书得以再版,终于可以告慰先贤了。

  2002年年底,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研究中心开始着手编辑,准备再版丛书。由于丛书散失,一时很难收齐,中心除了在网上发布消息向海内各研究机构的同仁寻求支持外,还委托台湾、日本的朋友广为搜求,终于在2003年年初搜齐了所有的“民俗学会小丛书”,共37种39册(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计分三册出版)。其中《孩子们的歌声》是从日本和台湾复印回来的。这样,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辑录工作终于大功告成。

 

  文章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2004-05-20 09: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历时两年花儿百科全书《青海花儿大典》问世
下一条: ·《顾颉刚全集》:“顾学”宝山有经典
   相关链接
·[吉国秀]数字技术驱动的民俗学知识生产·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