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寻梦彩云之南 触摸世外桃源
  作者:木木 阿豪 小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4 | 点击数:11904
 

  

  

  云南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彩云之南,高远、飘渺、神秘,让人向往。走进云南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走进汇集了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纳西族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纳西古乐和东巴文被称作音乐和文字的“活化石”,记录并延续了纳西文化。

  昆 明

  这座耸立于红土高原的古今名城,气候宜人,文化灿烂,风光旖旎,民族众多,殊风异俗,素有“春城”、“花都”的美称,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昆明的天总是蓝的,蓝得像刚用清冽的山泉洗过一样。任何人只要一脚踏上昆明的土地,都会惊异于这里的蓝天和清新的空气,当然还有满眼的绿草鲜花和灿烂的阳光。

  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遍地的城市。拥滇池浩淼碧水,驾彩云万里飞翔。这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群山环绕,六河纵横,既有亚热带景观的热烈奔放,又有高寒地带景色的清丽明彻,名山大湖更使这座城市熠熠生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历史与现实奇葩竞放,交相辉映,构成了昆明独特的旅游风格。历史积淀,春天永驻,多彩风情,更使昆明时尚繁荣美丽缤纷,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天堂。这也是一座有着花一样浪漫情怀的城市。天下第一奇观路南石林有阿诗玛美丽动人的传说;位于昆明以南的滇池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村,浓缩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精华;还有大观楼、西山公园、圆通寺、金马碧鸡坊……构成了昆明美丽的风景线。

  大 理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美不胜收的大理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醉人心魄。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树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

  风光旖旎的大理因天蓝水碧,阳光如瀑的苍山洱海引人入胜。十九峰横亘、十八溪喧腾,苍山峰岭俊拔,山顶终年积雪,丽日晴空下晶莹夺目;二百里波光帆影的洱海清流如镜,月光粼粼,如镶嵌在云岭横断山脉的一颗明珠,相伴相生的下关风与上关花、交相辉映的苍山雪与洱海月,构成了大理最为浪漫迷人的“风、花、雪、月”四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2009年09月14日

上一条: ·阳戏面具
下一条: ·岭南记忆:佛山年画,守望春天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