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哥伦比亚发扬传统
  作者:Sergio Ocampo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2 | 点击数:626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 Fernando Mercado
巴兰基亚嘉年华会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哥伦比亚开展声势浩大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宣传活动。

    电台和电视台黄金时段最近播放的一个广告片以嗡嗡声开始,音量逐渐增强,直到能够分辨出几种不同的语言。一些像中文;另一些的音节有明显的斯拉夫语特征。在各种声音当中,渐趋清晰的是哥伦比亚伟大诗人José Asunción Silva的西班牙语诗篇。听众这才明白,原来刚才听到的都是原住民的语言。片尾打出字幕 :哥伦比亚是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另外一部电视片赞扬从前令农民生畏的森林和河流之神莫汉(Mohán);还有一部提到美洲印第安人传下来的干打垒制土墙的技术。连Pusandao也成了电视片的主角,这是太平洋沿岸用木薯、薯蓣、鱼和椰奶烹制的一种蔬菜肉汤。

    哥伦比亚境内生活着83支原住民,有近70种语言和方言,哥伦比亚希望将非物质遗产发扬光大,因而发起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以强化公众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宣传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安第斯贝罗公约组织和哥伦比亚政府约150 000美元的资助,活动的口号是“展现你是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宣布巴兰基亚嘉年华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遗产价值的认识。

巴兰基亚嘉年华会是马格达莱纳河沿岸50多个村镇文化游行活动的总称。人们乔装打扮成开曼人以及印弟安人,讲述如何为了被西班人掠走的妇女名誉而战的故事。故事的讲述伴随着哥伦比亚音乐节奏以及持续5天的鼓点。




© 哥伦比亚历史和人类学研究所
旨在提高公众意识的海报

传统目录

    在宣布为代表作的同时,哥伦比亚文化部展开了一系列旨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行动,首先成立了非物质遗产司,帮助各社团编制口头传统目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于4月20日生效

    哥伦比亚文化部负责制定保护政策的机构ICANH(哥伦比亚历史和人类学研究所)规划主任Emiro Díaz表示:“我们在全国5个地区组织的研讨会使非物质遗产成为一种时尚。”

    2005年11月,就在文化部关于公约的工作取得飞速进展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宣布Palenquera文化为哥伦比亚第二个遗产代表作。San Basilio de Palenque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小村庄,居住着在17世纪反抗西班牙王权并宣布独立的奴隶后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保留住他们混杂着西班牙语和班图语的语言、具有明显非洲特征的音乐、传统医学知识和丧葬仪式。




© Lucas Silva
200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Palenquera文化为哥伦比亚第二个遗产代表作

成果斐然

    在非物质遗产司工作的Betsy Elena Hernández说,“这不是一个特例,Palenque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文化的政策,还有同贫穷做斗争的措施:这是一个没有下水道系统的村庄,每天供电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文化部希望能够双管齐下。” 

    在此期间,巴兰基亚则取得斐然成果:商会数据显示,旅游业收入同去年相比增加近20%。(关于发展旅游业和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课题尚在研究中,发展旅游业有时对遗产保护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编者注)此外,手工工艺者们开始用传统工艺制作嘉年华会的面具和服装。

    最终,非物质遗产在哥伦比亚最偏远的地区受到重视。南部热带雨林地区的8个省都已开始遗产编目工作,那里居住着哥伦比亚70%的土著居民。这无疑将会加深对该国口头遗产的了解。



Sergio Ocampo于波哥大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6年5月刊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质的飞跃
下一条: ·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今后将不再公布代表作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