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纪实
——《中国艺术报》推出专刊
  作者: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3972
 

 


《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专刊》2014年3月19日专栏文章:
·刘洋:数千年来百姓口头文学创作的数字化定格
·大民: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四大事件
·刘锡诚: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万建中:“知识加工”的价值与贡献
·吕军:他们的名字将刻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长城上
 
本网相关报道: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出版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被誉民间文学四库全书
·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手掌上的“民间四库全书”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开启口头文学数千年尘封记忆 建设民间文艺数字化“四库全书”
·[张志勇]建设数字化的中国民间文化长城
·[冯骥才]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吕军]让口头文学传下去
·中国民协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工程启动
·中国启动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更多报道:
·民俗学论坛:专题汇集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吕军:他们的名字将刻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长城上
下一条: ·何彬获日本侨报社第16届“华人学术奖”
   相关链接
·[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毛鑫玥]非遗数字化演绎的实践困境和转型路径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杜若桢]《王者荣耀》神话叙事的数字化转生
·[初笑宇]新媒体口头文学的民俗精英及其话语威权·[阿都庆]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从口头传承到作家创作脉络
·[朝戈金]AI时代如何呈现具身性的口头文学·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