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李向伟]流动时代的立体书写
——2016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出版掠影
  作者:李向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5 | 点击数:5279
 

  尽管在整个文学场域之中,这群作家们看上去似乎还是文学新军,但在创作中却又呈现出极强的生长力。以自己对“年代”的敏感来书写不一样的年代,对此,80后回族作家马金莲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以年代为标题,把年份镶嵌进去,便是属于自己的年份书”。[3]马金莲在自己的文字中历来专注于日常的生活,在细密的话语中勾勒出温情与厚重。在《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一书中,她连续用几个年份写出了《1986年的自行车》《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1990年的亲戚》和《1992年的春乏》这样几个有着专属性,同时又有着广博情怀的年份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乡邻生活里司空见惯的,在马金莲的悉心勾勒下却又透出别样的韵味。如围绕着自家的一辆自行车出借与否的问题,一面写舒尔布借车始末,一面又穿插着家长里短,这样的明线、暗线交错,在一辆自行车的背后,深蕴着的却是家事的种种艰辛与不易。她的写作并没有被那些看似无聊的生活细节所淹没,相反,通过对这些时时刻刻存在于自己本乡本土之上的生活场景的悉心描摹,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那被生活充盈得饱满的精神世界。她始终都在用一种黄土地之上特有的温情目光来观照着与自己一同生活的“地之子”们,轻盈却又笃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金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身上浓郁的“土气”,当然,这种“土气”并不和所谓的时髦与流行相关,指向的是周作人所强调的“土气息、泥滋味”,这样的乡土本色在少数民族作家的笔下具有共通性,而在这群80后作家身上则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从乡土出发,或是以“生活在别处”的姿态来回望乡土,映衬的是这群年轻作家们直视现实的文学态度。

  同样是关切现实,包倬的写作姿态又与马金莲不同。如果说马金莲在凝视中透出的更多的是温情和坚守,那么在包倬的笔下,则是完完全全一副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在他的《春风颤栗》里,我们读到的是种种看似荒诞却又真切地存在着的生活景象。家穷人丑的伏天一把年纪却“还没有尝过女人的味道”,生命的欲望与子嗣延续的担忧使得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选择:到城中风月场所“小花园”消遣之时劫持了一名叫三妹的妓女,继而在山中隐居并生下了一个孩子,最后三妹带着孩子逃离医院,不知所终;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老总张先生看似人生美满、春风得意,但是却苦恼于情人因怀孕而与自己发生的小别扭,最后这场婚姻中的小波澜在一次对张先生儿子的乌龙绑架案中烟消云散;都市中的忧郁青年和妻子之间莫名的争执,最后“我”又在莫名的“喘不过气来”的状态中实现了“想杀人”的莫名意愿……包倬笔下的人物都很普通,身上都披着来自生活的灰色的外衣,这些小人物无一不是深陷在琐碎又荒诞的生活之中,而故事最后又总是会有不经意间的“反转”,让人出乎意料却又尽在生活情理之中,这其中包倬写出的是生活的真实,一种荒诞、惨烈却又接“地气”的生活真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群年轻的80后少数民族作家与那些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同龄作家相比又显得格外不同,在自己的文字中以不同的姿态来思考,这是他们共通的姿态。艾多斯·阿曼泰的人生经验可以说是比较独特的,身为哈萨克族,却又在远离哈萨克故乡的北京长大,所以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窥见文化多元性的别样呈现,《失败者》就着力讲述这样一位在母体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痛苦寻觅的“失败者”的迷惘与反省,在这样深情的倾诉中又带着年青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对民族传统、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

  这些80后们大都有着与艾多斯·阿曼泰类似的人生经验,因此在他们的文字世界中,始终都有着一个无穷尽的远方:故乡,不论是以“背叛泥土”的决绝姿态闯出了鄂西大地的“带刀少年”向迅,还是一直偏居于滇西小城中并执着地用诗语捕捉风的温度的佤族诗人张伟锋,关于“故乡”的书写从未停止过。挣扎于纸面上的,是这些年青一代的努力:“……拾起这个迁徙之辞/拾起那些丧失的苦痛和寒冷/返回故乡”。向迅在《斯卡布罗集市》中历数那些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时空,镇街、双土地、向家大院……这些熟悉又遥远的名字随着他温情的倾诉渐渐在纸面上凝结成形,蕴含于其中的还有着对厚重历史的思考;张伟锋的《迁徙之辞》则把诗的思考抛向了渐渐遥远的佤寨,回荡在耳边的是“魂兮,回来。魄兮,回来”那长久不息的“叫魂经”。迁徙,是对迁出地的逃避,也是对迁入地的向往,这一迁徙在诗人那里却又呈现为循环式的矛盾,与常人相异,诗人要迁入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遗落在岁月的悠远尘埃中的故乡山寨,这样挣扎中的“迁徙”无疑显得格外沉郁。

  长久以来,80后作家的写作给人的印象大都是青春式的,这的确是事实,80后作家的市场号召力也部分源于此,这也使得他们被贴上了缺乏深度的标签。如果说更具有关注热度的那些80后作家们靠着近似于流水线制作的青春流行元素打开了市场的大门,那么另外一部分的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则在文学的角落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的青春。李达伟的《暗世界》在回溯曾经客居的“潞江坝”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怀恋,反倒用近乎偏执的真挚思考书写着这个堪称自己精神故乡的“潞江坝”或隐秘或明亮的各个角落。借助着文字,他重新抚摸着这块充盈着神秘光影的滇西一隅,看到的是足以吞没自我的“辽阔”,进入这个世界的方式则是思考,无处不在的思考。传统与现代、族群与历史、个体与神巫、存在与消失……这是作者在世界的另一面所遇见的,在这些驳杂却又厚重的背后,他给我们展示的是回归大地之后的生命丰盈。同样是对精神故乡的雕镂,羌人六的《食鼠之家》展现的是他面朝“断裂带”的呼喊,以及对那些似水年华中或苦涩或甜蜜的时光片段的打捞。

  他们的这种书写显然是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青春怀旧风的,从这些80后少数民族作家身上,凸显着“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上的思考,如秋古墨的《锦上花》、马海子秋的《环山的星》、晶达的《塔斯格有一只小狍子》、朝颜的《天空下的麦菜岭》以及加撒古浪的《把月亮种在村庄》,有的在尝试追寻传统所在,在极具边疆风情的风俗描绘中展示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风貌;有的把目光投向故乡,写出的是泥土滋味与草木情缘。这些80后年轻作家思考内心的同时又关切外在,既有着民族性的独到,又同时在努力实现着更为广阔的跨越。

  鲍曼将我们身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液态的现代世界”,因为一切都“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差不多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4]面对这众声喧哗,本年度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了对当下时代进行立体书写的努力。诚然,这其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局限与不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一群80后少数民族作家的涌现和始终坚守文学理想的独立出版,他们的成熟与对文学的坚守,都可谓是最为亮眼之处,也是未来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少数民族文学新兴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80后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15CZW051)”、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研究(J15WD23)”、山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施战军:《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中短篇小说扫描》,《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2][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14页。

  [3]马金莲:《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页。

  [4][英]齐格蒙·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鲍磊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本文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首发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 ·「身體的身體」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全70册)》出版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段宝林著作《中国民间文学》在俄罗斯出版·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在京举办
·《山西省志·民俗志》出版发行·[潘鲁生]践行民间文艺的发展使命——写在《钟敬文全集》出版之际
·《钟敬文全集》出版·砥砺前行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