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传统名故事”聚焦核心价值观
——中国民协积极组织并参与中国传统名故事推荐活动
  作者:刘晔原 万建中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30 | 点击数:6938
 

  民间文学: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万建中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传统社会里,民间教育往往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实施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学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讲述者的魅力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是两种人。一种是远游者,他们从远方归来,他们见多识广,比当地其他人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阅历,在崭新的生活道路上行进又不深陷其间。《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大多来自从遥远地方归来的商人和商船上的水手;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大量关于远国异人的描绘,《禹贡》、《山海经》等都是有关殊方绝域、远国异人的故事。远游者的讲述魅力在于他们和另一空间的联系和有关的知识。人们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远游者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那是神秘的、异质的、充满悬念的、可以引发人们不断追问的生活空间。于是,从此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崭新的空间上的联系、比较和向往。

  一种是当地德高望重者,他们是一群了解本地掌故传说的人。他们同样见多识广,比当地其他人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阅历,在传统的生活道路上行进又在延续传统。他们是深深了解时间的人,是当地历史记忆的代表和讲述者,其行为是在积极延续当地的口头传统,其故事和知识来自于对历史和传统的掌握。讲述的魅力在于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通过聆听故事,人们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是对过去的延续,更加理解当下生活的意义和合理性。

  两种故事讲述人“代表着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联系的维持与拓展”。因此,这种讲述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知识、道德及宗教信息的传输,而且让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在代际之间得到不断传承,使当地人从故事中获得生活时空坐标上的恰当认定。

  传统道德教育的功能

  民众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这对于中国民族品格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相当一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在民间,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得以实施的。

  道德力量的释放往往是在故事的讲述中完成的,讲述者和听众共同营造了神秘的训诫和警示的氛围。“故事中的事件被看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他们分离的或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善和恶的潜能,因此每个角色体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某一部分。”故事戏剧性地表现了这些部分,用形象来提醒人们: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可能在哪里误入歧途。故事讲述完后,在场的人会有一番交流和讨论,这种讲述空间、故事和故事之后的讨论都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到道德的生命意义,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民间文学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儿歌、童谣、童话等迎合了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在相互传唱或传说过程中,儿童们自然而然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童话中往往出现魔物母题,如何使用魔物,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心,也是两种道德观念交锋的焦点。魔物实际上是诱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充分表现各自品格和品性的道具。在使用魔物的过程中,善和恶、无私与自私、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相互对照和衬托,前者建设力的高扬和后者破坏力的放纵泾渭分明。这是借用神灵的手笔摹写人世间的善良、憎恶及贪婪。

  历史教育的工具

  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主要是靠口头文学来记忆和记载的。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口头文学还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当地的历史传统主要通过口述得以延续,民间文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媒介。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在今天我们的眼里看来,不过是一种艺术作品。但是,在人类的初期或现在的野蛮人和文化国里的下层民众(后者例如我国的大部分的农民),它差不多是他们立身处世一切行为所取则的经典!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在文化未开或半开的民众当中,民间文学所尽的社会教育的功能,说来是使人惊异的。”即便在民众基本上具有书写能力和普遍使用文字的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同样是历史的承载者,历史同样需要借助民间文学获得记忆和延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09月2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第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开始征稿
下一条: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顺利结题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