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及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
  作者:阿布力米提·买买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7 | 点击数:19175
 
由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有这样的特殊信念,古时候就产生了“雪戏”(注:雪戏即初雪游戏,每年第一次下雪时,人们互相做游戏,借此向对方提出一些请客或娱活动等要求,以表示友好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感谢。),至今还很盛行。这种游戏在冬天下初雪时进行。这已成为习惯性游戏,有以下几个方面解释:第一,雪本身是白色的,它从天上降来时很干净。这可以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的崇拜和纯洁的心灵结合起来看。第二,维吾尔族也有“瑞雪兆丰年”的信念。第三,维吾尔族人认为下雪是人身健康的保证。下雪将空中漂浮的微性灰尘压在地下,净化空气,对人身健康有好处。以上几点结合起来看,维吾尔族人发明初雪游戏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这种信念在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越来越得到了重视。
维吾尔人对“白色”的信念也表现在丧葬事宜中,如:人死了用白布合下巴和两脚拇指系在一起,服丧男人头上缠了白布(纱布或大布)作散拉(注:散拉:维吾尔族宗教学者头上缠的白布,送葬时死者的亲友也缠散拉,国际音标维语发音叫。),腰上系白布(纱布)腰带,服丧女人头上带白纱布长头巾,腰上系白色腰带,尸体用白布(大布)裹起来放入坟墓里,抬尸架上用白色罩单罩着,坟墓上插上用白布做的三角旗……等。
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一样,维吾尔族也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信念。所以维吾尔族看来人间路程与永恒世界的路程从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因此,用白色表达了对肉体上失去价值,在灵魂走上永恒世界“路程的人”的“一切顺利”的愿望。
这些信念有着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这种信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广泛地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关“白色”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变成公认的信念,并且它是人们各种愿望的表现,一切好品质的统称。
二、绿色
维吾尔族把绿色看成生命的标志,这种标志最初出现在维吾尔民间神话故事里。如……诺亚想知道洪水平息没有,派遣一只鸽子巡查,鸽子回来时,嘴里咬着一条橄榄枝,诺亚看到橄榄枝以后断定洪水已经平息,人类和其它动物可以重新生活。从那以后维吾尔人把绿色作为生命的标志来看待。就是这种信念的启发,维吾尔人向来都推崇绿色,并对绿色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维吾尔族对绿色的推崇都很明显地看到维尔族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里。
维吾尔族喜好绿色文化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都有所表现。如哈密地区,有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为了喜迎春天的绿色,当地人要举行“麦西莱甫”,在瓷盘上种上蒜苗(麦苗),由主办麦西莱甫的家庭保管,当麦西莱甫快结束的时候举行一个交接仪式,把苗转给另一家主办的人保管。其实维吾尔族每逢冬季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里面养苗(注:养苗:维吾尔族一种习惯即每年冬天在家里用盘子种蒜、小麦或大麦,让它在家里面长大,保管到春季,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的习惯,把苗养到春季为止。他们把苗放在家里温暖可观的地方,用来装饰家中。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又如人们载歌载舞,编唱各种有关春季和绿色的歌谣、欢迎春天的到来,春天一到,维吾尔族就用苜蓿拌成馅饼、饺子吃,此种文化行为称为“jejix”(直译为“吃蓝”)。以上所述这些文化现象表面上虽然说的是蓝,其实指的是绿色。在民间,直到今天维吾尔人对蓝色和绿色还是不加区分的,都统称为“”。“”实际上是蓝色的意思,绿色称为“jexil”,但在民间,人们不常用“jexil”,而用“”来代称这两种颜色,尤其在称呼自然界的植物时则更为普遍。维吾尔族妇女的爱美情趣很高,她们根据长年累积的生活经验发现了一些自然界的“天然化妆品”,姑娘们喜欢用一种叫“奥斯曼”(板蓝)的植物叶汁描眉,奥斯曼汁描在眉上也是青绿,维吾尔族认为很美;用一种叫“合那古丽”(凤仙花)的染指甲,用“伊里木”(沙枣树胶)抹在头发上用于定型,用红花(玫瑰花)的花瓣或樱桃和玫瑰花汁当用胭脂和口红用。还有一点就是,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后面多加上“古丽”两个字,意思是“花”,做父母的希望姑娘能象花一样漂亮。这些行为里实际上都蕴含着对绿色的崇尚。
绿色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人类文化就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基础是绿色,即植树造林,保护原有的森林和植被。维吾尔族祖先深深懂得,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的祖先自古特别重视创造绿化,比如,维吾尔族盖房以前首先绿化周围,孩子生下来就为他植树。维吾尔族对花草树木绿色的渴望倾向,在家庭庭院布置也有具体表现。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一个果园,院子顶部有很多支起的架子,果院里的葡萄藤沿着架子生长,形成了天然的绿色篷帐。这不仅是美化环境,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维吾尔族还喜欢在院子里种花,这给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就象前面说过的那样,维吾尔族人居所的前后大门两侧都种有许多树木,所以说不管是院内外,处处都可以看到绿色的景象。
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绿色观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大大小小的绿洲上,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四周为高山阻挡,加上位于中亚内陆,离任何海岸线都很远,海洋的湿气不易达到这里,所以降雨量很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均靠四周高山的冰雪融水解决。维吾尔族为了适应干旱的戈壁沙漠环境而出现了崇尚绿色的文化行为和审美观。就是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创造了相应的绿洲文化。维吾尔族对“绿色”花草树木的热爱,既是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其实用功能。如人们在居所四周的植物栽种,其最大作用是抵御沙漠风沙的侵害。总之,由于维吾尔族人生活在干旱炎热、戈壁沙漠环境中,使他们养成热爱、爱惜、爱护大自然的每一根花草树木。维吾尔族人民在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总结并意识到“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科学道理。进而努力去创造绿洲,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来延续下来,代代相传。维吾尔族的生活环境从思想意识形态上,从日常行为上,都促进和强化他们对绿色文化的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行为活动,文化生活,心理特征和审美观念。绿树红花不仅成了人们认识大自然,掌握大自然规律的武器,同时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和希望。这里体现着维吾尔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道德品质。如维吾尔人不允许小树木的糟蹋,说是“不吉利”。因此,与生态环境直接有关的“绿色”是已经变成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维吾尔人这种文化特征普遍地可以看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庭院布置和家具设备以及服饰打扮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哈德江]维吾尔族Jamaat群体研究
下一条: ·[梁茂春]民国时期大瑶山的族际通婚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