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何钧佑有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李彤 张娇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4852
 


  提起何钧佑的名字,在于洪区马三家可谓无人不知,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有着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2010年6月,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也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和保护。

  故事文稿多达五六十万字

  何钧佑今年86岁,出生于锡伯族官宦家庭,他的一生都与讲述民间故事联系在一起。他小的时候便听祖父用锡伯族语和汉语讲述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其讲述的反映锡伯族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传奇”故事,在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此外,还有何钧佑祖父的大哥讲述的反映锡伯族民间医圣传奇的“黄柯与神袋子”,这些故事每个都长达十几万字,反映了丰富的锡伯族先民时代古老社会的生活习俗、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为了把自己家中传承数代的故事都保留下来,从2005年开始,何钧佑开始动笔记录、整理锡伯族民间故事。在他家中,记者见到了老人辛苦撰写的手稿——厚厚的几十大本子,正反面都写满了细小的文字,有的地方还配有老人自己画的插图。何钧佑说这几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在写,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这些故事都留下来。

  2008年,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下,组织了专业调查采录小组,本着“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开始对故事进行采录。虽然何钧佑已经是86岁的高龄,可是讲起故事来依然口齿清晰、风趣幽默。采录工作结束后,经过整理,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故事文稿竟多达五六十万字!没有先进的录音、摄像设备,仅凭着祖父、父亲的口述,难以想象何钧佑是如何将这五六十万字的故事熟记于胸的。

  具有很高的民族性和文化价值

  锡伯族民间故事是锡伯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较好地保留了锡伯族民间叙事的质朴风格与蛮荒特色,呈现着朴实的原始风貌,具有很高的民族性以及文化价值。

  首先,何钧佑家族传承讲述的这些锡伯族故事,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在我国新疆等地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多以反映近代的生活故事为主。而何钧佑家中传承数代的锡伯族故事则带有明显的“史诗”性质,在艺术叙事中贯穿了锡伯族从其先民鲜卑人到拓跋珪时代的民族发展历史,何钧佑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时,也基本上保持当年祖父讲述这些故事时的原始风貌;第二,何钧佑讲述的这些锡伯族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优美流畅,保持了锡伯族叙事科学性、真实性,显现出了鲜明的北方民族文学特性,为学术界对锡伯族早期社会的历史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蓝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采访即将结束时,何钧佑给我们看了他正在整理的新故事《吾初勒西漫游记——走遍鲜卑大地和四大乌恒》。何钧佑说:“现在写的比以前慢多了,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四五页,而现在一天才能写一两页。”还是普通的备课笔记本,很小的文字,配以细致精美的插图……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遗”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对锡伯族宝贵文化财富发掘的一个新的开始!

  (来源:沈阳日报 ; 本报主任记者李彤 见习记者张娇岩)

 

  文章来源:搜狐 2010年06月22日05: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贵州猴鼓舞:“猴王”仅剩1人 年老难以胜任
下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去逝
   相关链接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
·施爱东:《故事机变》·[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施爱东:《故事法则》
·[朱月]融媒体视域下民间故事可持续发展研究·[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