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引自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497页。 [2] 同上,第500、501页。
 [3] 引自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第504、505页。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25页。
 [5] 《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第1页。
 [6]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页。
 [7]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5页。
 [8] 同上,第4页。
 [9]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10]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11] 这一传统贯穿了目连戏演出的始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
 [12] 参拙文《虎丘曲会与昆曲审美的雅、俗之境》,台湾中央大学“世界昆曲与台湾角色――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4月)。
 [13] 黄竹三《我国戏曲史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中华戏曲》第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14] 寒声等《<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中华戏曲》第3辑,第123页。
 [15]清 •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6] 同上,第7页。
 [17] 同上,第1页。
 [18] 参曾志巩《江西南丰傩文化》(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97、98页。
 [19] 《中国戏曲志 • 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年,第787-789页。
 [20] 《中国戏曲志 • 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565、566页。
 [21]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8、279页。
  (选自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杨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