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万建中]论民间禁忌的功能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0 | 点击数:19087
 

总之,古代节日都有所禁忌。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时就会发现,古代大部分节日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喜欢讲双月双日、成双成对为吉利,为何节日却大多是单月单日呢如果仔细考究,这些所谓节日初始时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称佳节良辰,而都是些极不吉利的日子,各有所禁忌,非。人们年复一年恪守禁忌,便使得这种区别得以明确和记忆,让时间的流逝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神圣的时间秩序得到民间宗教强有力的维护。

三、 强化社会分类体系

20世纪中叶,人类学家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宗教禁忌给予新的诠释。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罗纳德·利奇(Edmund Ronald Leach)说:人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普遍的构成严格禁忌的对象,尤其是粪便、尿、精液、经血、剪下的头发、指甲屑、体垢、唾液、母乳等。这是符合这一禁忌理论的。这些物质在最根本的方面是模棱两可的。……既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由此形成的禁忌极为强烈。”“人形化的神灵、圣母、超自然的半人半兽妖怪,这些边缘性的、模棱两可的东西被赋予介乎神人之间的力量。有关他们的禁忌最为强烈,甚至超过了神灵本身。”“是模棱两可的范畴引起人们给以极大的关注,并抱以最强烈的禁忌情感。英国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也认为凡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动物便是不洁的、禁忌的;属于禁忌范围的物体都是带有两义性的因而无法明确归类的东西。但她在这种两义性=禁忌的基础上再向前深入了一步,力图考察人类分类体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所禁忌之物并非在于它们本身是污秽的或圣洁的,而在于它们的位置。它们是混淆了人类采取分类体系或与之矛盾的结果,也就是说禁忌物是社会分类系统的产物。而分类活动又是使社会秩序合法化的主要途径,不仅加强了社会实在的结构,而且也加强了道德情感的结构。

任何分类体系都不能将所有的事物涵盖进去,总有一些事物处于边缘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就人本身而言,比如说,中性人或说阴阳人、同性恋者、心理变态者、艾滋病人、外星人、克隆人等等皆属于分类体系中的另类。他们是人,可又不是完全正常的人,是介于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怪人。尽管这些怪人不具有性,由于受宣传和传说的影响,他们也被赋予某种邪异的力量,在许多人的心里产生恐惧之感,故而他们便成为禁忌的对象。

这些禁忌的对象有一共同点,就是都背离了传统的关于的标准和看法。对怪人的禁忌,是要努力护人的正常性。试想,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禁忌之人,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些禁忌之人似乎与法律、道德无涉,也就是说,法律和道德并不排斥和诋毁他们的存在,而禁忌的存在,却使人们和他们保持距离,惟恐自己与他们为伍。尽管我们提倡同情与关爱,但禁忌则迫使他们竭力隐瞒自己的身份,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生存的空间。禁忌的力量似乎在维护人类的所谓纯洁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经几个生活阶段,出生、成年、婚姻、死亡即为人生的重要关节点。这些关节点与平时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每个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通过这些关节点不断确立起来的。在这些人生转变的重大关头,禁忌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或者说,每个人要顺利通过这些人生旅途的转折点,就必须遵守一些禁忌。

法国早期的民俗学家范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在《通过仪礼》一书中,把人生仪礼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过渡、聚合。在最初的分离阶段中,仪式的行为总是象征着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与原先社会地位的脱离;在过渡阶段,作为仪式主体的当事人(如新成员、新郎或新娘)正处于从一种社会状态向另一种社会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既不具有原来状态的基本特征,也不具有未来状态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特点;在聚合阶段,转换前的角色转化为转换后的角色。处于这三个阶段的人的社会位置是极不稳定的,关于他们的禁忌自然最为强烈。对此,金泽先生曾有过较为具体的论述:

从胎儿到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从参加成年礼到该仪式结束,从姑娘出嫁离开娘家到拜天地入洞房后的若干天之后,从人停止呼吸到丧葬仪式结束,或者是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近亲,如婴儿的父母、死者的儿女等)离开社会群体,到某一神秘之地(如诞生或成年)借助某种仪式度过这段时光,或者在当事人不能离开的情况下周围的人对之举行某种仪式并保持某些宗教禁忌(如婚礼或丧礼)而使之顺利地完成这种转换。

 

孕期中的妇女,刚刚出生的婴儿,成年礼的参加者,新婚夫妇,尚未入葬的死者,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都是禁忌的对象,因为他们都具有摸棱两可的性质。禁忌的作用在于将他们纳入另册,并使之游离于正常的文化秩序之外,和其他正常人的文化行为区分开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萧放]从成年礼的传承变异看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示范意义
下一条: ·[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
·[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孟颖]古代棺饰中章纹的功能寓意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