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作者:朱恒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30 | 点击数:5178
 
  国庆长假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成功举办了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其做法给振兴戏曲工作许多有益的启示。
  戏曲得以传承的要素包括观众、演员、音乐与剧本。没有演员,自然就不可能将剧目呈现在舞台上;而声腔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倘若没有动听的声腔音乐,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剧本是剧目的基础,一个剧目如果没有思想意义较大、故事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的文学剧本,就不可能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然而,演员、音乐与剧本的问题,都能够通过主创人员的主观努力得以解决,大量的、忠实的观众却难以轻易获得。
  戏曲的发展历史证明,观众多,则戏曲盛;观众少,则戏曲衰。以昆曲为例,明代万历年之后,之所以能够风靡大江南北,就是因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迷恋它;之所以在清乾隆年之后,败北于花部,根本原因是它不再受到多数观众的欢迎,“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戏剧欣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有了戏剧的萌芽,只不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其成长速度较为缓慢。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离不开戏剧,渴望从戏剧中得到知识,得到教育以及美的享受,仍然对戏剧充满了感情。当今社会凭借着科学技术创造出了诸多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人们对戏曲、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的兴趣也逐渐转移到了这些新的戏剧上。相比于传统戏剧,影视剧在讲述故事、构建场景、塑造人物、诸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呈现等方面有很多优势。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新的物质条件和新的戏剧形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和休闲的方式。大多数人现在通常用两种方式打发休闲时间:一是下班之后“宅”在家里看影视剧;二是在节假日期间去旅游。为了让传统戏曲在变化了的社会中继续生存发展,文艺工作者们便循着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探索着戏曲生存发展的新途径,比如制作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戏曲动漫、戏曲网络剧等,让戏曲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但是,对于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尚未顺沿着这种方式做好戏曲传播的文章。
  此次在园博园里举办的戏曲文化周,可谓是带了一个好头。一周之内,全国65个剧团上演了370场剧目,吸引了18万人次的游客欣赏戏曲艺术。一位北京大爷说:“戏曲文化周让我在北京,就能看到莆仙戏《春草闯堂》,真是开了眼界。”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说:“想不到这次来北京旅游,居然看到了曲剧。”许多观众说,园博园的风景很好,加入戏曲表演的元素后,园内的文化氛围更浓郁了。
  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此次戏曲文化周期间连续几天徜徉在园博园中,一边看戏,一边思考。笔者认为,景点戏曲凭借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其前途一定是广阔的,但是,要想做得更好,还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做进一步完善:
  一是在景点处常设固定的戏曲舞台,每个节假日都演,使之成为景点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台最好是室内的,这样,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严寒还是酷暑,都能够保证正常演出。
  二是充分利用全国丰富的戏曲剧目资源,每过一段时间更新一批剧种、剧目,让来景点看戏的人常看常新,受剧种、剧目的吸引,下次还想来景点游玩,从而让景区的游客、观众数量不断增加。
  三是要用心配置剧种与剧目,既让本地人看到外地的戏,也让外地来此旅游的人看到本地的戏;既让老的观众欣赏到新的戏曲剧目,也让很少接触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欣赏到经典剧目的精湛之处。
  四是外地剧种来到本地演出,景区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外地在此地的同乡会,让同乡会组织老乡们来看家乡戏的演出,让他们聆听乡音,纾解乡愁。
  五是要有名角参与。景区管理者决不能认为这种演出仅是为了配合景区旅游业务,只是景点的一个点缀,而要将景点的戏曲演出和剧场的演出同样对待,要认识到景点戏曲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渠道。如果仅将景点戏曲的演出当作年轻演员甚至是学员“练兵”的场所,所呈现的唱做念打达不到“艺术”的水平,那就会使观众对戏曲更加失望,这无疑是对已经不太乐观的戏曲受众生态的又一次破坏。
  中国戏曲文化周已经成功举办两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建议有关方面认真总结,基于相关理论进行深度探讨,以使这种文旅融合的新做法在全国得以推广。(朱恒夫)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0.30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非遗跨界演绎传承新精彩
下一条: ·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