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千年史诗见证民族团结
  作者:张玉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5 | 点击数:5930
 

   近日,1.3亿字,300卷印刷精美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带给人们厚重震撼之感。

 
  从半部到329部的集大成
 
  一生戎马、征战南北、惩恶扬善的格萨尔王英雄传奇故事,历史悠久、结构宏伟,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口口相授、代代流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源于民间生活、传于说唱艺人,藏族人称其为《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人称为《格斯尔王传》。
 
  “《格萨(斯)尔》是民族融合的结晶,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把这部巨著看作一部跨国界、跨民族传播的史诗,它流传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等七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聚居区,还跨越山川河谷、走出国门,传到了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位于“一带一路”轴心线;在内容上,它崇尚英雄、讴歌正义,讲述了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这对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文明互鉴等具有积极意义。
 
  《格萨(斯)尔》和《玛纳斯》《江格尔》被称为“三大史诗”。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介绍,中央很重视“三大史诗”,将其作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它们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这次的《大全》囊括了历史上的各种手抄本、铅印本、木刻本以及新记录的版本,是迄今最全的藏文文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丹珠昂奔高度评价由四川出版集团、喜马拉雅文库、四川民族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强强联合,积十年之功,推出的这部精品力作,认为它“充分展现了《格萨尔》作为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百科全书式’著作的风采,体现了‘世界最长英雄史诗’的宏大特点,是‘三大史诗’保护工作的新里程碑”。
 
  “从1958年的‘半部’到今天的329部,代表了几十年来《格萨尔》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降边嘉措回忆起1958年国家专门发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抢救工作,揭开了《格萨尔》保护的新篇章,但那一次只收罗整理了半部,而这次整理出版的300卷,共有329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扎根于民间的活态传承
 
  在劳动人民中产生的英雄史诗,还没有结束,在毡房中、在篝火边,在马背上、在舞台中,已有千年历史的《格萨尔》至今仍在藏族群众中广泛传唱、活态传承,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及旺盛的生命力。
 
  “民间说唱艺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一个人一个版本、一个区域一个版本,为整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出要求。”《〈格萨尔王传〉大全》编纂委员会主任,四川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勇道出十年编纂的艰辛和严谨:从录入到校对、校勘都采用全流程的标准作业,保证了书稿的编校质量;校勘阶段特别邀请了近百位专家、著名说唱艺人现场沟通。这次编纂最大的亮点是收集编印了众多优秀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各种说唱本,有55%以上的内容是首次出版,充分展现了《格萨尔》的丰富性、活态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9月1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敦煌研究院“牵手”故宫博物院 共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
下一条: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