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旅游景区非遗演出别演过了头
  作者: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1 | 点击数:1388
 

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全村男女老少共同表演侗族大歌

    “文旅结合”是近年来各地在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早在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重视和推动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结合”的热潮下也成为了许多地区文化对接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不少地区将当地的非遗项目特别是表演类的项目引入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包装、推介。

      毋庸置疑,非遗与旅游的“牵手”给双方插上了翅膀,非遗演出赋予了景区更深沉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的游览内容、更充实的心灵体验。而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大量游客也通过这一演出窗口认识、了解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对非遗产生了更多兴趣,非遗保护理念也因此更为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也留意到,一些景区的非遗演出在宣传和推介非遗项目时存在偏差,在非遗节目的呈现方式上也需要改进。

      比如,笔者曾见过这样的表演。舞台上,干冰机喷射出一团团白烟,舞台灯光亮起,主持人介绍即将上演的是一个表现侗家人日常劳作情景的节目,然而实际呈现的却是一群侗族小伙子在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的伴奏音乐下边唱边舞。整场演出下来,观众大概无法领悟侗家人在梯田上辛勤劳作的状态,反倒是有一种到了黄土高原的错觉。同场演出中还有一个节目,是一群侗族姑娘演唱侗族大歌,然而,为了展现侗族人制作侗布的情景,表演唱竟然搭配上了犹如潺潺流水声的音乐伴奏……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自然和声是侗族大歌最为典型的特征,而节目中的音乐伴奏不仅画蛇添足,而且干扰了观众欣赏大歌表演。

     同是表现类似的非遗主题,在离这个侗寨景区不远的另一个侗寨,笔者欣赏到了一场更显质朴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灯光、音响等,只是在鼓楼前的广场上表演,几位侗族青年用简单、纯粹的歌舞展现了侗族年轻人在劳动时的干劲儿十足;由全寨男女老少共同合唱的侗族大歌,更是以清泉般的歌声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笔者留意到,在他们表演期间,间或有些小孩子甚至是小狗跑来跑去,但是这些不仅不会打断、影响演出,反而更显示了侗家人包容自在的生活态度。

      平心而论,人们在旅游时最希望了解的不仅是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有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因此,非遗演出过多的演绎、过度的包装,不仅不能让观众“买账”,也使得真实、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本色。忽略了非遗项目的典型特征,对非遗项目缺乏了解而草率地将非遗节目呈现给观众,很可能会让国内外的观众对我国的非遗项目产生误解,甚至质疑其文化价值,这样不利于非遗项目的弘扬和传播。

      因此,旅游景区的非遗演出应该适时进行反思、改进,同时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向专家咨询、学习,如此才能让“非遗+旅游”真正相得益彰,以非遗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旅结合”才能更显实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21 第8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福建非遗展演亮相厦门
下一条: ·热贡唐卡研究成果展亮相恭王府
   相关链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刘洋]文化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延长短链、联通断链、补全缺链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罗妹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研究
·[郑文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韩国河回村为例·[潘福欣 刘英男 王祎 赵晓娟]井陉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调查
·[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王雪嫣]贵州省青岩古镇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谭祖武]湘西茶洞古镇苗族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
·[刘旭青]谣谚的文化旅游广告功能·[马梦园]文化与旅游在城市消费空间中的作用
·[威廉·斯迈斯]华盛顿州的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广西壮民欢度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
·广西壮民欢度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 东盟多国参加 ·将文化旅游变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让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迈向国际化·2012年“轧神仙”活动暨金阊民俗文化旅游节启动
·[张荣]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析论·“卢沟晓月”照团圆:北京多项活动迎中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