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
  作者:记者 蒲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3957
 

  今天的戏曲剧本,更需要仔细考虑创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故事的精神是否与现代人生活体验有连接或对比的地方,叙述或编排的手法又能否令观众感觉合情合理、自然投入。

  ——毛俊辉

  文化传统的承传和积淀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因此具有一种稳固的集体认同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实体,它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着的时空序列之中。

  ——蒋述卓

  开显文艺评论特有的“汉语性”,也就是特有的“人文性”,这不仅对当代中国人的文艺创造有根本性的规范意义,对人类整体性的艺术创造也能发挥、实际上已经发挥过极为有效的影响。

  ——汪涌豪

  “意象”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因为意象普遍存在于东西方。中国现代戏剧在东西方交汇的文化氛围下,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过程中,可能性很多。

  ——卢伟力


粤剧《魂牵珠玑巷》剧照

  3年前,香港演艺学院成立戏曲学院,著名戏剧艺术家毛俊辉受聘为首任院长,学院开设了香港第一个颁授艺术学士学位的粤剧课程。在今年8月下旬哈尔滨举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毛俊辉透露,明年3月的香港国际艺术节,他受邀启动一个粤剧新浪潮计划。

  让中国戏曲展现一种跨文化的艺术新貌

  在戏剧领域,毛俊辉学贯中西,接触过世界上各种传统表演,他尤其感慨中国传统戏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虽然21世纪的今天,中国戏曲未必像上世纪那样活跃和人才辈出,但戏曲大部分的主流剧种还是延续着它多姿多彩的艺术生命。”然而,让毛俊辉最关注的是,与外国朋友分享和交流中国戏曲时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距离和落差。怎样让更多人认识甚至欣赏中国戏曲呢?中国戏剧人的首要工作是什么呢?他试图找到一些线索和方向,期待中国戏曲有机会面对世界时能展现一种跨文化的艺术新貌。

  以世界上颇为成功的跨文化创意产品——莎士比亚戏剧为例,毛俊辉指出,莎剧的舞台生命绝对不是单靠文字的流传,而是经过一代代人的演绎而延续发展下来。就说在英国,尽管在语言上保留了最正统的继承,但表演手法一直不断地在变、在更新,以至于今天的观众对他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莎剧能接受、能理解,而不会把它当作博物馆的东西看待。

  借鉴莎剧的经验,中国戏曲在今天需要如何开拓渠道,以便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呢?毛俊辉建议,首先从戏曲的剧本入手。今天的戏曲剧本,在提供戏曲表演艺术空间的同时,更需要仔细考虑创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故事的精神是否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有连接或对比的地方,叙述或编排的手法又能否令观众感觉合情合理、自然投入。剧本只要有思想内容,有可演性、可观性,能打动观众,至于怎样向国外的观众推介中国的戏曲,其形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提倡要弘扬传统文化。反过来,也需要去思考“何为文化传统”。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精神基座,这个精神基座大致是由集体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哲学理念等方面构成,但我们更为强调的是从哲学、艺术层面来谈论文化传统。如今,尽管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文化所影响,但是我们的哲学精神、审美精神依然保留着自身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文化传统的承传和积淀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因此具有一种稳固的集体认同的精神力量。

  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既有“万变不离其宗”“原道”“宗经”等对文化的永恒价值的固守,同时也有“道通为一”“惟变所适”等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把握。文化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实体,它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着的时空序列之中。

  所以,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下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蒋述卓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稳固和强大的,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转型中,总有保守与变革这两种力量在相互对峙。保守者往往相信文化传统背后的稳定性与超越性,有意识地去坚持并维护文化传统的价值,可是一旦走到极端,则容易转变成一种不顾时代与现实变化而盲目固守的狭隘态度。变革者会发现文化传统自身的弊病,并自觉地努力推动文化传统的更新与再造,但是一旦走向激进和极端,就容易导致全面否定文化传统,从而滑向文化虚无主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年9月4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下一条: ·[汪欣]若非乡土,如何非遗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
·[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