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召开
  作者:记者 陈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07 | 点击数:1858
 

   6月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等多位专家,以及东阳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等非遗传承人代表,共同就非遗保护的问题、理念、探索、实施等话题开展研讨。

  作为非遗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刘魁立着重谈到了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他认为,非遗传承人“左手连接着昨天,右手交给下一代”,“技术本身是无形的,记录仅仅可以保存,但是它并不能把原来的东西体现出来。非遗还是体现在大师们的身上、手上、头脑里。传承人的问题,可能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保护住了传承人就保护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他特别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话题。他解释,“见人”不仅体现在传承人身上,更要体现在群众身上,“没有群众的文化自觉,没有群众的欣赏和关注,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而“见生活”,就是要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今天的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非遗不仅仅成为对昨天的美好回忆,更要成为建设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

  巴莫曲布嫫则特别关注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实践传承和再创造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尊重的问题。她认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包括很多学者动不动就在谈非遗的原汁原味,非遗的原真性、本真性或者是原创性,其实,非遗不仅是世代传承,而且是不断被创造的,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这些持有者群体在与历史、自然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被创造。”她举例谈到,“全国各地都在过端午节,从汉族地区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哪里是它的原形?这就是一个节日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恰恰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人类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话,我们要保护但我们不要冻结。我们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为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讲述了他传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经历。他感慨,“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就怕巷子深”,非遗不仅要靠传承,也要重视宣传与创新,“没有有力的宣传,非遗作品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传承就成了一句空话。而销售的前提是要创新,当然,无论市场怎么变,‘不变’的是我们的技艺,‘变’的我们在传承技艺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像蓝印花布,可以做成服装,符合现在人的生活,未来才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在会上谈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非遗保护事业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要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完善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体系,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第四届中国非遗保护(德清)论坛举行 
下一条: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