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徐艺乙:除夕贴“福”字 不该倒着贴
  作者:记者 徐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2 | 点击数:4880
 


  今天是除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日子。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说,除夕民俗首先是合家团聚,如有家庭成员赶不回家吃年夜饭,一定要留个座位、摆双筷子。需要提醒的是,除夕在门上贴“福”字不应该倒着贴。

  南京是春联流行的发源地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不过,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正是南京。

  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微服出行,见一家人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不识字的阉猪佬,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朱元璋一高兴,就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经朱元璋的推崇,当时文人把题联作对当成雅事,写春联成为社会风尚。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住宅门上“福”字要正贴

  过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福”字。随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书法越来越多,后人集书的《千福图》则集中了“福”字的各种写法。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对于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的说法,徐艺乙很不赞同,他表示,那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住人屋子的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字,只有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福”才会倒着贴。

  吃年夜饭前先祭祀先人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请回。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年夜饭的几道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年夜饭一定要全家人同吃,万一家人因为特殊事情不能回家,也要在吃饭时摆上其座位,放好筷子等餐具,给其盛上一碗饭,说:“这是你的饭,希望你在他乡平安无事,也能吃上和家乡一样的饭菜。”

  守岁是为了躲避怪兽“年”

  年夜饭要慢慢吃,吃完还要守岁。为什么要守岁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远古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晚上,年兽就要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三十晚上不敢睡觉,坐等天亮,等年初一早晨才敢出门。有一年人们放松了警惕,年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本报记者 徐兢)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1-02-02 07:22:0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多元文化不会削弱社会团结
下一条: ·刘铁梁:各地习俗不同 合家团圆主题相同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