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段宝林:请关注民间文学
  作者:段宝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5 | 点击数:4461
 


后羿射日 潘絜兹绘

  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艺创作、文艺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要深入群众,深入了解群众的心灵。

  向人民学习,一方面是深入生活,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还必须注意认真向人民的文艺——民间文学学习。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深刻表现了人民的心灵。鲁迅晚年在《不识字的作家》专文中,高度评价了“刚健清新”的民间文学——不识字的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是发人深思的。

  几千年来,广大的人民群众95%以上是文盲。他们只能靠民间文学来进行文学教育和欣赏。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道德品质,也是靠民间文学来传承的。这就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民间文学功不可没。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列的两大传统文学,在文学史上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学史来看,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根基。文学史家们早已证实:一切文学体裁——诗歌(包括二言诗、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白话诗)、小说、戏剧、曲艺说唱(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大鼓词、弹词、变文、宝卷)……都是从民间文学中首先创作出来的;一切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伟大的艺术家如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聂耳、冼星海等等大师,都特别重视搜集并学习、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在文学史上,从屈原、李白到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等等伟大作家都非常重视学习和利用民间文学。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有屈原、李白的诗,也绝不可能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这样伟大的小说。

  可见,民间文学应该是作家和一切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

  我们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作品,在学习民间文学这一方面缺少自觉,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尔基说:“不懂民间文学的作家是不好的作家。”千真万确!

  如果一个作家不懂人民自己的文学创作,不懂人民的艺术趣味和人民的心灵,怎么能写出人民喜爱的伟大作品呢?

  同理,我们更可以说,不懂民间文学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一切文学学徒们,也必然是不好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不好的文艺工作者。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文学的根基。他们的文学知识是很不全面的。他们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非常肤浅而不深。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根基。没有根,大树就要枯萎,大厦就要倒塌。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但是,根基是位于地面之下的。粗心的人们往往看不到它。明明屈原、李白、歌德、普希金、拜伦、雪莱等等大诗人都很重视民歌,但是,现在很多写新诗的人,并不重视民歌,有些小青年甚至还说:“新诗学民歌就会使诗歌太低级了。”这当然是不了解诗歌历史的无稽之谈。

  我在编《古今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时曾经请著名诗人公刘写序。他在序中说得非常好:

  “民歌是诗歌的母亲。

  写新诗不重视民歌,

  就是不认娘亲。”

  这“不认娘亲”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看看现在流行的许多模仿西方现代派的新诗,其中有些完全不顾读者看得懂看不懂,结果就是严重脱离人民,他们的诗歌人们看不懂,就起不到诗歌应有的情感交流作用。这种晦涩的诗歌当然是不受人民欢迎的。他们自以为这些诗歌是高级的精英,其实背离艺术规律,其艺术性当然是非常低级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年05月1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徐艺乙:振兴工艺 弘扬传统
下一条: ·[刘晓峰]中国妖怪行不行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