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刘魁立:为整体性保护提供现实范例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20 | 点击数:3326
 


   “整体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体保护”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理念是中国对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创新。在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的主要理念之一,由此发展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大项目,也引发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工作。遗产的整体性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相对单纯的概念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理论工具,与各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因此,非遗的整体保护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保护方法。我很高兴,这篇文章以宁波的保护工作为例展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理念及其实践的丰富内容,既对宁波这些年的工作成绩进行了理论提升,也充实了我们一直倡导的整体保护的生动案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四级名录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开始的,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主要工作。这些项目在地方上是分散的,并不能显示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的工作仅限于此,实际上难以彰显各个项目的代表性。因为如果没有对于地方文化的整体认识,各个项目的代表性意义就容易被湮没。就全国而言,认识到寻找地方文化的整体性特色并由此指导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本文的介绍来看,宁波显然是领先了一步。从项目保护到三位一体,再到现代保护体系的建设,显然其中贯穿着一种整体观,一种凸显地方历史传统的整体观。宁波的探索生动地说明,地方文化的整体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是辩证的依存关系,我们的文化工作需要两手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拓展、深化的工作,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相互磨砺,也需要全国性的工作与地方工作的相互配合。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显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空间。我愿意与本文的研究者与各地的实践者共勉。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4月15日第5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下一条: ·乌丙安:如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