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贵州布依八音濒临失传
  作者:记者 张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23 | 点击数:1445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八音坐唱 (资料图)
 

  中新社贵阳9月16日电 题:“声音活化石”贵州布依八音濒临失传

  中新社记者 张伟

  八个人分持八种不同的民族乐器敲击出古朴的旋律,婉转悠扬的歌声让人陶醉。在第九届民族会中,来自贵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贵州布依八音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韦利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一辈传承人相继过世,被誉为‘声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濒临失传。”

  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布依八音”因用月琴、牛角胡、葫芦胡、牛腿骨胡、芒胡、刺鼓、小马锣、直箫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布依八音的八种乐器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合在一起演奏,形式多样、灵活有趣。”韦利熙说,“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布依八音坐唱的乐器也有所增加,如现代的唢呐,还有布依特有的民族乐器——勒尤。勒尤是布依族语,汉语意思是‘用来唤醒情人的小喇叭’。”

  布依八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改革开放后,布依族的年轻人陆续外出读书和打工,带回来的往往是外来的流行歌曲和现代音乐,如迪斯科、摇滚乐。“有些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唱自己的歌,觉得太土。”韦利熙伤感地说。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使得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很大挑战。

  如何解决难题,韦利熙认为,完全靠口传身受的布依八音一定要保护老一辈传承人,同时在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上下功夫,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发展的关键。

  采访中,韦利熙最担忧的一件事就是老传承人的相继过世,后继无人。以前的老传承人都是凭着对布依八音的热爱,翻山越岭到各个村落找到老村民、老艺人坐唱,老传承人用录音机录音收集。而当老传承人过世后,有人把当年的录音带再放出来给当地的年轻人听时,听者一片茫然,都摇头表示不懂。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布依八音的保护和扶持,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布依八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开始制定扶持计划。同时着力培养后备人才,把年轻人教会,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此外,将布依八音与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并到外省甚至国外去推广。据了解,布依八音陆续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家表演,每次演出都引起当地的轰动,被人称为“天籁之音”。

  韦利熙说:“对民族文化的扶持有两大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解决人的问题;二是要制定系统的扶持政策,尤其需要明确扶持了民族文化以后的目标是什么。”(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16日 15: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
下一条: ·斯琴掛的萨满神歌
   相关链接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
·[刘明花]河西宝卷的发展研究·[刘会惠 刘婷]非遗语境下宁都县刘坑村竹马灯舞的文化转型
·[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
·[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陈在扬]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景观构建·庆祝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2025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将发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报告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