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富育光]满族佩饰古俗考源
  作者:富育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1 | 点击数:13361
 

  一

  满族不分尊卑皆戴佩饰,生死不弃。所选饰物,形态繁多,料质广采世间诸物。骨石金木土(陶)皆可为佩。这在北方诸民族中是比较突出的。从辽金直到清初,在满族先世女真诸部中,均有戴佩古礼,颇似汉族到一定年令的“总角”、“及笄”礼俗。又凡族中耆老欣逢辰瑞,或族中丁勇戍边建功,或婴儿降世立档,或男女婚嫁,都要由阖族年高德望的长者,如穆昆达、哈喇达或萨满达,在祖匣神案前祭祀,亲将灵佩戴在被赐者脖上或系在手足腕上,祈禳吉顺。往昔,老人常以“令珠”计岁,每年岁首增一珠,挂于额前,人死同入葬;男壮年巴图鲁,前胸佩挂公野猪牙;族中秀女,多佩野猪门牙。另外从降生起,便年年往婴儿摇车上增挂猪牙饰物,亲长并可在年节、生日时赏赐猪牙。相传猪牙寓意立事早、勇敢无畏、会过日子。

  满族古代佩饰,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骨饰:骨类佩饰在满族先民古代佩饰中占有突出地位。这在我们近些年在东北地区搜集到的满族民间长篇口碑文学说部中,反映得很具体。如《两世罕王传》、《萨大人传》、《顺康秘录》、《东海沉冤录》中都多处讲述,我国北方满族等诸民族先民以及散居于黑龙江口、乌苏里江诸部落均佩戴各种兽类骨佩。早期多用原形骨块,不加磨断,只是钻孔佩挂,而且多为新击杀之野牲,毙命前血取。所佩骨饰,多寡不等,不仅视为护身灵而且作为炫耀权力与捕猎奇才的标记。清初叶,黑水部、东海窝稽部和鸭绿江部有些男女酋长,头佩戴骨制流苏,额间正中嵌一块鲸鱼骨或者用殉人额骨磨制成的椭圆形骨珠。有的氏族旗顶端同缨带一起还要垂两块人或虎豹的掌心骨作佩饰,象征为寰宇主宰者。女真少女身佩鸟颈骨镂花的管状五色串珠,琅悦耳,并为避邪灵物。

  骨饰中最突出者,当推爪饰、角饰与牙饰。爪饰有大如巨掌的鹰雕利爪;角饰除作角器皿外,亦选用多叉分枝鹿角作帽饰或氏族标帜;牙饰种类甚多,有獐牙、野猪牙、熊牙、猞猁牙、雪豹牙、海鱼牙等等。在众多牙饰中,惟野猪牙备受崇尚。佩饰愈多愈显豪富。《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载,黑水靺鞨“俗编发,缀野猪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都。”苏联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地区“贝丘文化”中发现野猪牙制品,并在“装饰品中有长管珠和类似野猪獠牙的勾玉型弯形垂饰。”[1]其实,北方满族先民诸部中,选用野猪牙为佩饰或做工具者地域范围很广,不只局限于当时黑水靺鞨人。在我国一些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野猪多生北土的记载。如,《盛京通志》称:“女真国兽多野猪。”《明一统志》云:“野猪女真出。”又据《汤原县志》称:“往昔野猪山内甚多,百十成群。”《吉林通志》转引《隋銮纪略》云:“野猪大如牛,形如彘,耳稍小,上下牙如钢钩,驱突时猛如虎兕。”《长白征存录》亦载野猪“性凶力猛,群行觅食,……皮极坚厚,为用甚广。”《辉南县志》称“野猪体大如牛,喙长牙利,孤猪重至千斤,群猪往往多至百余头。”《黑龙江外记》称“野猪极大,其威在牙,牙露吻外,马尾一拂,万茎俱断,所谓獠牙也。”从上述记载可见,野猪生息地域遍布整个黑水白山山岳林莽地带,是北方原始初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肉食之源。在吉林省延吉县德新乡南约十公里的金谷水库西侧小山岗上,发现的随葬品就有野猪门牙制成的牙饰16件。“从出土部位看,可能是佩饰。”[2]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畔新开流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大量野猪牙,将野猪牙中间劈开,“尖端略加研磨,后端穿孔,佩于腰间,乃经常使用之物。”在吉林西团山文化中,有好多墓葬中有野猪牙饰物。在吉林江北土城子,清理发掘二十六座石棺墓,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棺盖上都散布着猪牙齿。[3]除此,在辽南地区古墓中也有野猪牙出土,足见在北方古代民族中猪牙佩饰相当普遍丰富。

  石饰:满族先民素爱石制佩物,所用石质类形尤多。如燧石、板石、各色页岩、石英岩、砂页岩、水晶、辉长岩,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亦有各色玉髓、碧玉、玛瑙、松花岩等,近世亦用玻璃质料。在乌苏里江流域发现古代文化遗址中就有磨制石珠,系用红色而带有斑点的玛瑙精磨而成,是件很精致的装饰品。从多年来东北各地出土的石佩证明,满族等北方原始先民的石佩多种多样,而且是大量的。有的地方甚至一次出土便有百余颗之多,有球形、管状形,有的又细又小如粟粒,有的雕刻成舟形、斧形、菱形、多角形不等。石饰之所以名目繁多,亦与女真故地出石有关。黑水白山,矿岩饶裕,自古盛产名石。据《丹铅录》载,“古肃慎氏产宝石,大如巨栗。”《太平御览》云:“挹娄出青石。”《后汉书》云:“夫余、挹娄出赤玉。”《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挹娄国,出好貂,赤玉。”《契丹志》云:“女真土产玉。”《盛市通志》云:“靺鞨宝石,色赤红如栗,今嫩江诸岸出,五色石,通明如玛瑙,红圆者像含桃云。”《宁古塔纪略》亦云:“混同江产五色石,用以取火绝佳。”


  从文献记载了解,黑水白山产宝石历史可追溯数千年之久,早已闻名中原。从考古发掘又可证实,满族先民佩饰石类式样不凡。吉林市郊区两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磨制简陋的白石管珠,说明当时工艺亦甚简单。汪清百草沟出土的管珠种类则不同,有绿松石珠、软玉石串珠、三棱形管状石珠、白石串珠等。在东辽石驿乡古墓群中,出土玉石串珠多达123件,石料选用白石、兰色软玉、绿松石、玛瑙等,形状各异,有圆柱形、扁菱形、扁长形、圆柱形和瓜棱形等不同形状,似穿系起来用于颈部的装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孙炜冉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富育光]北方冰雪文化述考
下一条: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