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工作的程序是:先播放每项申报材料中十分钟的录像片,再对申报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评委大都是对某些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进行过长期调查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熟悉这一领域的常用术语,因而交流较为畅通。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对概念的辩论十分严格,我与同是来自东方的日本评委,常常感到这种马拉松式的讨论过于冗长。我们交流时,他对我说:许多问题在我们东方人看来十分简单,可以马上决定,但西方学者却要花几十分钟甚至一小时进行辩论。虽然评委来自不同的大洲,但多数人的教育背景却是在美国或英国,因而他们大都遵循着西方化的学术传统和规范,所以对许多细小问题的提疑,十分尖锐。评委必须遵循颁发的《评委守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评审自己国家的项目时,该国评委必须离场回避,以示公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鼓励两国以上联合申报,这类项目可以不占一国只能报一项的规定名额,所以,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也是我国与邻国第一次联合申报,既反映出我国政府与邻国在文化交往方面平等共处、共同发展的友好态度,也反映了这次申报与以往不同的更加国际化的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副院长亲自赴蒙古国,协商两国共同申报的各项事宜,并邀请蒙古国代表团到北京和内蒙古,协商具体工作程序。这些极为具体细致的工作,为两国共同申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这次提交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却面临较大困难。因为此前批准的第二批“代表作”项目中,已经有了“阿塞拜疆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联合申报的“沙士木卡姆”(意为“六个木卡姆”,与中国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命名相似)三个相同的木卡姆项目,而这次的申报项目中还有土尔其的“苏菲派修士仪式”,所用音乐也是木卡姆。这就使我们申报的木卡姆项目面对《申报指南》中强调的“非物质遗产”必须具有“唯一性”标准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中国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都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负责组织申报工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多次专家论证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张庆善副院长,对我们应该在此项申报工作中的优势及学术价值,与专家们进行过慎密论证,制定出在评审委员会范围内有效阐释自己文化遗产特殊价值的具体陈述原则。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第一、二批代表作,都是汉族艺术品种,这次申报两个少数民族艺术品种的意义,就在于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意欲强调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愿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境内两个最大的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最丰富多彩的部分。除了充分阐明中国新疆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带有中国特点的大型综合艺术品种的独特性,还必须指出它是世界范围中木卡姆艺术品种中流布最广的区域,如果不能进入“代表作”,就不能反映木卡姆这项遍布东亚、中东、北非地区的艺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保护的完整性。鉴于兄弟民族艺术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让评委们了解申报这一项目对中国的意义以及它的国际意义。
正是这样的申述原则,打动了国际评委们。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于巴黎的宣布庆典之后,旋即飞到中国的北京,亲自向文化部孙家正部长颁发了证书。由此可见,他对中国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感到十分满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承担着我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成功地组织了申报“昆曲”和“古琴艺术”两项“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并使这项工作逐渐引起全国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使“非物质遗产”这个词,在短短的五年间成为大家熟悉的概念。如果说前两次申报“昆曲”“古琴艺术”项目时尚没有引起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广泛重视,那么到了第三批申报时,这一与故宫、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文化范畴和相应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都为能够具有一项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荣耀,而把此项工作当作大事,给予了大力支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都对这次的申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两地文化厅与艺术研究所的同志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一同参与了申报书的撰写、修订和录像片的拍摄、剪辑工作。因为我们已知前批“代表作”中已有木卡姆项目,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文本和录像片中展示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点,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以十倍的认真对待各项准备工作。正是由于两项申报片的拍摄质量,播放完时才没有受到挑剔的评委们的为难。来自斐济的评委埃匹利·胡奥珐对我说:“我一直以为中国人是个理性的民族,没想到中国人能歌善舞,是个如此浪漫的民族。”埃及评委艾哈莫德·莫斯翘着大拇指对我说:“你们的申报片,既有艺术性,也有学术内涵,能够打动人。”
看完各国提交的所有申报片后,我也感到,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的优势,使我们能够从广阔的视域空间,用宏大深厚的文化气象,反映我国各族人民文化品性的不同则面,因而气象万千,夺人心魄。而许多国家申报片的制作,只是交给一家研究单位或电影厂,没有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和可以筛选的余地,难免画面单调,甚至仅仅集中了一些图片,因此就不像我们一样,集中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类专家学者的智慧,充分反映出了自己文化样态的丰富面貌。回想我们制作申报片的那些日日夜夜的反复推敲,一分一秒地争论每个镜头的动人独特之处,真是感到天道酬勤,不枉费了那些功夫。申报片宣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因此受到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