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冬梅]凉山彝族常装服饰中的平常美学
  作者:刘冬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3 | 点击数:9577
 

[摘要]平常是一种美学境界,也是民间艺术的特质之一。平常而普通的彝族生活服饰,因为基于实用的考虑,经过了传统的积淀,并由群体共同创造,而具有了与生活相适应的美,也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本文从审美的视角,通过对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的分析,探讨其中体现出的真诚与平常之美学精神。

[关键词] 凉山彝族常装服饰;民艺学;平常美学

[中图分类号] K89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3-0063-04


一、凉山彝族常装

传统彝族服饰通常可分为节日盛装、行军打仗的武士服以及平时劳动的普通服装三大类。常装服饰是日常生活中最贴身亲近的物品,是每个人都有的必需品,因而也更能如实地传达出这个族群、这个时期、这个地域的整体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变迁。因此,凉山彝族常装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反映出凉山彝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凉山彝族常装服饰虽然在细节上千差万别,但从整体来看表现出共同的地域特征:男女都穿右衽大襟上衣,男子留“天菩萨”②,包头帕,裹“英雄髻”③,穿长裤;女子顶头帕,生育后戴荷叶帽或缠长帕;无论男女老幼,皆常年不变地身披擦尔瓦或披毡。④这样的装束,如果说在今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区只是偶尔可见,那么只要前往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到那些被称做老凉山⑤的县上,一路上都可看见这样一些身着平常彝装,在山坡或田间劳作的彝人。特别是在大凉山东部的昭觉县,⑥更是因聚集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区款式⑦服饰,而素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长廊”的美誉。

二、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美学表现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民艺学是研究‘平常之美’的美学。”(柳宗悦,2002:71)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常之美”的内涵,也可理解为一种自然、平凡的境界,或是在自然与平凡中达到的一种自由自在浑然不觉的状态。能称得上是民艺品的民间造物,便可用浑然不觉来形容。它就是这样一种美的、但又是习以为常的、融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事物,而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美就在于此。无论是从款式造型、色彩的搭配和适度的装饰,还是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式上,无不体现出真诚与质朴,展示其基于实用目的之下的“用具之美”。①

1.造型美

凉山彝族常装服饰带给人的美感,首先来自它独特的款式所呈现的造型美,于形体轮廓线的扩张与收缩产生出节奏和韵律感,同时表现出一种简洁、洗练的美学风格。以依诺款式②女装(如图1)为例,从她们穿戴的荷叶帽、高领、披毡和百褶裙之间的错落,形成了宽-窄-宽-窄-宽的变幻重复的节奏:用于遮挡高原的太阳和风雨的帽子(或头帕),同时也将头部装饰得美丽大方,③还能达到增加身高的修饰作用;高领保暖,也能将女性的颈部修饰得更修长秀美;④宽大的披毡和上紧下松的百褶裙,让女子更显风姿绰约。而男子服饰(如图2),则呈现出另一种如三角形的造型:宽大厚实的擦尔瓦,显出了彝族男子的大山一样的气魄。同盛装相比,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省去了那些繁缛的装饰。简洁大气的款式造型,不仅方便实用,也很好地起到了修饰人身的效果。正如凉山彝人阿吉拉则所说:“彝族服饰矮小的穿上它变得高大魁梧,老人穿上它变得年轻洒脱,丑的穿上它变得美丽大方,美的穿上它就变得更加令人心醉神迷,如饮蜜汁一般。(海讯,2004)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春 胡鸿保]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礼”
下一条: ·[杨育]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