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时间:2008年12月2日下午2:00—5:00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406教室
参加人:艺术学系、美术学系一、二年级博士、硕士研究生
主讲人:乌丙安(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讲座梗概:
2008年岁末,适逢乌丙安先生80华诞。汶川大地震后,乌先生取消了一切相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为其筹备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教学活动55周年研讨会”等形式的祝寿活动,改用巡回义务讲学,为其受聘院校讲学的方式欢度八十寿辰。《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是乌先生来我院进行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一场。
乌先生对民俗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中国古代百姓创造的文史哲众学科有着丰富的特点,研究民俗学就必须回归到百姓中去,了解百姓的思维方式。讲符号绝对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要从百姓的民俗生活中甚至从原始民俗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去追踪,民俗符号是人类最朴实的自发的生活的符号。
乌先生详细为大家解释了民俗符号的概念及其象征意义体系,指出民俗符号有三要素,即表现体——对象——概念(喻体——本体——含义),如何捕捉它们并把这三位一体的要素还原为思维来进行思考,是我们研究民俗符号的意义所在。
民俗符号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符号系统和以文字和感觉系统为中心的非语言符号系统两大体系。这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是互相假借和转义的关系,比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桃”一事物就承担了假借的作用。又比如现在我们通常理解为指示、方向等意的“箭头”一词,是从古代的狩猎活动中转义而来的。
接下来乌先生又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角度为大家诠释了民俗符号的含义。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的民俗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视觉艺术的民俗符号包括字形、类字形、标记、纹饰、图像、色彩、实物与实像等。就像我们中国人取名字,不仅要讲究意义吉祥、朗朗上口,还很注重字形上的连贯与美观。视觉艺术符号的出现都是有原因有来源的,研究的时候需要认真观察。听觉艺术的民俗符号包括语音、其他人为音响及所有自然声响。如“三阳开泰”这个成语,本意是说元旦这一天非常吉祥,由于“阳”和“羊”同音,在许多美术作品中通常借用“阳”音画三只羊表吉祥意。许多人为的声音是约定俗成的信号,如猫头鹰的叫声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先兆,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用鸣三声土枪作为亲人去世的信号等。
最后,乌先生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图片为大家介绍了抽象民俗符号(太极 阴阳 四象 五行 八卦 天干 地支 )的象征体系及其广泛应用的深刻影响。
乌先生多才多艺、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年已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讲座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方言、外国语和民歌,整场讲座精彩绝伦、高潮迭起,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本文责编:杨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