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博士学位论文: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吉国秀)
  作者:吉国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5 | 点击数:1635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
作者:吉国秀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出版日期:2005-7-1
ISBN:7500451784
版次:第1版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作者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综合运用民俗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延展了传统民俗意义上的婚姻仪礼范畴,探讨了婚姻仪礼的变迁及其功能转换。作者认为,近20年来传统婚姻仪礼的复兴,是地方民众应对国家权力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民间策略。凭借该策略,民众重新组合传统婚姻仪礼,更新社会网络,进而通过社会网络的重构,赋予日常生活以连续性,整合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体验,获得地方社会的归属感,共同转移和释放社会变迁中承受的压力,最终重新塑造了民间社会。作者提出,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是因为它具有守恒意义与追加意义两种意义结构。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强调民间知识的合理性,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编辑荐语

    作者突破既往婚礼研究中的封闭自足模式,把仪式与社会结构、仪式的演化同社会变迁联系起来,……理出中国村镇现代约半个世纪婚礼功能转化的脉络,解析了婚礼在社会网络重建中所起作用的消长和变化,走出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展现了自己独到的研究创意和学理追求。这一成果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刘魁立

    强调民间知识的合理性,是论文的显著特点和优点。……在这类论文的甚少的今天,其理论探索意义更为明显。——陈子艾

    论文是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交叉点上去体悟主题的。作者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解决办法,把握了婚姻仪式和社会网络之间互构的内在关系,并且分析得较为透辟,对于文本的释义给人以清晰的印象。结论具有独到见解,是一篇优秀的论文。——邢莉

    论文充分体现出对民众的人文关怀,真正克服了以往民俗文化研究缺少“人”的局限,可以说已将此类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给那些缺乏民间文化眼光的研究者以有力启发。这是一篇具有创新开拓意义和用力甚勤的优秀论文。——刘铁梁

    论文的创造性在于,它并没有陷入到前人的阐释之中,而是根据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实际状况分析,得出更为合理和全面的结论,表现出学理的通达性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具有理论本土化的意义。——刘晔原

    作者突破了人类学常从结构上讨论亲属制度,人文化上理解婚礼诸表征的研究取向,对民俗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是一篇具有独创性的论文。——赵世瑜

    这是一篇创造性地界定研究对象与论题的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从理论上说,它通过对“民”的实践的重视而使对“俗”的界定获得突破。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高丙中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资料来源
 五、框架结构
第一章 清原镇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清原镇依托的自然环境: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
 第二节 清原镇: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第三节 清原镇的社会变迁:置身于其中的参与者
 第四节 清原镇的居民:同质性与异质性
第二章 民间话语中的婚姻仪礼
 第一节 婚姻构成及其地方性术语
 第二节 姻亲关系及其地方性称谓
第三章 民众生活中的配偶选择
 第一节 择偶理论分析
 第二节 清原镇的通婚半径
 第三节 择偶途径的变化与决策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择偶标准及其变化
第四章 订婚仪式中的姻亲关系
 第一节 订婚仪式的变迁
 第二节 结婚日期的选择与姻亲关系
 第三节 婚姻支付的协商与姻亲关系
第五章 婚礼中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清原镇婚礼的变迁
 第二节 婚礼中的角色分配与姻亲关系
 第三节 婚礼中的冲突与姻亲关系
 第四节 婚礼参与人与社会网络
结论
 一、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
 二、守恒的意义与追加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
下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
   相关链接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郭飞 赵岩]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文化街区楹联与场所精神探究
·[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万建中]民俗学研究的一种叙事方式
·博士学位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
·博士学位论文: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民间后土信仰与口头叙事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