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那个热爱非遗的老人走了
——民俗学家、二○一七“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乌丙安逝世
  作者:记者 张玉玲 刘勇 靳铃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14 | 点击数:5552
 

   “从中国的夏至那天起到今天一周了,柏林的气温下降到了每天15度左右的低温,我都穿上薄羽绒服取暖,可以认定二十四节气确实是中国的自然节气,套在德国的气候上是不适用、不科学的!这,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认知的重要特质。”这个打趣柏林“冷夏天”的中国学者、这个生活中时刻牵挂非遗的民俗学家,把自己的朋友圈定格在了6月25日,也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德国——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太突然了,半年前的相识就成为永别,我们约的采访还没有成行呢。”得知这个消息,光明网“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项目组的成员们既心痛又遗憾,眼前浮现的仍是1月24日在光明日报四楼会议室,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会时的情景:
 
  90岁的乌丙安教授不仅昂首挺胸、行动敏捷,完全没有耄耋老人的暮气和迟缓,而且还思维活跃、精神矍铄,幽默的话语时时迸出,逗得周围的年轻人不时哈哈大笑;
 
  不仅在台下妙语连珠,到台上更是“气场强大”,言语铿锵有力,洋溢着对非遗满满的热爱和情感:“荣誉应该属于大家,特别是传承人和传承人群,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希望国家十几亿人都自觉地保护非遗,这是我一生的想法。”“非遗不是表演,也不能游离于生活外,非遗就是生活,应该回到民间、社区,它与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
 
  “乌丙安教授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当之无愧、实至名归。”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高度赞赏乌丙安对中国非遗的贡献:参加了国家非遗名录15000多项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参加了40多项世界级人类非遗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工作,参加了4500多名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工作……
 
  荣获首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是乌丙安生前最看中的一个荣誉,他曾自嘲说:“活这么大年纪,也算走了一回红毯”“以前一提到‘民俗’别人就觉得土得掉渣,这一次民间文艺也终于走上红地毯了,给那些致力于非遗传承和民俗文化发展的专家学者、专业青年以及非遗传承人们打了‘强心剂’,提高了他们推进传统文化工作的自信心。”
 
  人生中的三个“春天”
 
  “父亲一生跌宕曲折,这次走得很平静安详,是在睡梦中安然离去的。”身在德国的乌丙安的儿子乌镝悲痛地说:“今年4月份发现身体不适后来德国治病。他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他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此热爱生活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病痛的折磨,人们只看得到他脸上的笑容,其余却一概不知。”
 
  在2013年7月中国民俗学会召开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研讨会”上,乌丙安说自己的命运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经历了“三个春天”。
 
  1929年,出生在呼和浩特一个蒙古族家庭;1949年,20岁的他只身离家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后来辗转来到北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24岁的乌丙安又成为新中国首批研究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年后被分配到辽宁大学讲授民间文学课,那是他学术研究的“第一个春天”。
 
  1958年到1978年,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劳动改造中度过的;直到49岁时,乌丙安才返回阔别了20余年的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岗位。乐观的乌丙安,却把这段磨难变成了“财富”,变成了“田野调查”的最好机会,结识了农民、工匠、艺人甚至巫医神汉等各类人物,他说:“作为一个民俗学者,不幸中的大幸是在多年的农村艰苦生活中,我几乎忘记了自己屈辱和艰苦的境遇,相反却如饥似渴地采集了300多万字珍贵的第一手民俗资料。为未来的事业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积累。”
 
  1978年,重新开始中国民俗学研究,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退休后的20年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学术研究的“第三个春天”。
 
  65年弹指一挥间,从“小乌”到“老乌”再变成“乌老”,不变的是他对民俗文化研究的坚守、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颁奖词给予了他应有的评价:一生坚守老而弥坚,在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他是一名老兵;严把质量不辞劳苦,在守护非遗的大厦口他是一名守门人,他用时光诠释了对祖国文化的爱,用热血抒写了对民族遗产的情。
 
  “靠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研究
 
  “我的民俗学研究是靠双脚走出来的;我这一辈子都把心思放在传统文化上。这是责任和义务,更是本分,我自得其乐,非常开心,这还是长寿的本钱。”“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会上,乌丙安的声音还在耳畔,那神采飞扬的表情还在脑海,激发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和关注。
 
  “这就是乌老的魅力,在不经意间,点燃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染你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欣记得乌丙安经常告诫年轻学者“一定要脚踏实地融入民间,不能高高在上脱离民间”。乌丙安做了60多年的民俗和民间文艺研究,徒步万余里,在全国29个省的200多个乡镇村落做实地调研,每年至少有100个工作日在基层采风,到哪个地方都努力学习当地方言土语。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回忆起与乌丙安的交往:“在为人上,他乐观大方,平易近人,视晚辈如朋友;在学术上,他从未在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上止步,而是不懈地探索和钻研,以学术奉献社会。”
 
  “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所在的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研室开设悼念专题——“乌爷爷,我想对您说”。一起看看,90后对乌丙安都说了什么——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冯姝婷:乌爷爷乐观开朗的心态一直感染着我们,说我们学民俗的人,就该首先把生活经营好。多希望,您能一直陪着我们,陪着民俗学继续发展。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张贞:这是我和乌爷爷的最后一次聊天,昨天因为那句“有机会还会见面的”哭到不行,但是,我觉得乌爷爷去得肯定很安详,最后的时光里他还那么开心。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07月13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年画:中国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一条: ·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
   相关链接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教授追思会·[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
·[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
·[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
·[陈岗龙]怀念敬爱的乌丙安先生·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各方致唁电唁函悼念乌丙安教授·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各界人士撰文、留言痛悼乌丙安教授
·[潘鲁生]怀念乌丙安先生·民俗学家乌丙安: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杨利慧]恩师乌丙安教授的“天龙八部”·日本民俗学会会长德丸亚木发来唁电哀悼乌丙安荣誉会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