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项兆伦:传承发展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
——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
  作者:项兆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2 | 点击数:4536
 

同志们:

  这次工作交流和部分高校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成果展,让我们和很多参加研培的传承人一样,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我们从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多么广阔的空间和多么巨大的潜力;看到广大传承人群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释放后,可以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涌现多少优秀的作品,出现多么丰富的产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

  这两年半以来的研培实践,深化了我们对非遗工作的认识,让我们不断有新的感悟。在两天的交流中,我们听到和看到很多深刻而切合实际的理念、观点和保护措施。比如:

  “活态传承,活力再现”。“注入更多当代人力资源帮助传统工艺的当代再现”。“懂艺术、会生活、有审美、爱生活的当代非遗传承人”。“不是作品,是生活用品。不是昨天的守护者,是当下的主人”。“在未知的新领域创造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从人的角度去挖掘非遗,一个传承人、一门手艺、一个故事、一件作品、一个教程,以人文精神进行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工作”。

  “非遗源于生活,非遗归于生活”。“生活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设计是非遗与当下生活的纽带”。“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跨界合作”。“努力将非遗之美转变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新时尚”。

  “整合全校资源支持培训”。“汇集一流的历史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设计师、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师资阵容”。“让授课老师充分了解所授班级情况”。“充分了解学员培训后的工作情况及需求”。“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引入助教制”。“传承人上讲台”。“不上岗培训不上课,无讲义不上课”。“备课上岗”。“传承人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互动”。

  “打破师门壁垒,打通信息壁垒”。“弥补民间师徒传承中知识结构的不足”。“传承人、设计师、学生分享感悟”。“多种织锦技艺的相互借鉴”。“将专业实践实习课堂开到传统工艺社区中去”。“艺工结合模式,以织锦创意设计研发为导向的跨专业项目化教学”。“利用学院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帮扶学员和创办的企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固定课堂与移动课堂相结合”。“非遗培训与非遗工艺和理论研究结合”。

  “紧扣传承,立意创新”。“传统技艺的坚守、传承与发扬,创新技术的突围”。“增强学员民族文化自信心”。“凝练地域符号”,“地域传承为本”。“民俗文化为本源,多元融合展新容”。

  “建立民族工艺美术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互通平台”。“同国内外行业进行技艺交流”。

  “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与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研培计划的内容精准投向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以非遗研培工作推进文化扶贫”。

  这些表述既生动又很接地气,反映了研培实践是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展开的。

  非遗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传承非遗的实践。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传统与现实生活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

  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非遗保护实践,一定是活态的、积极的、生动而丰富的,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辦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已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科学保护,传承弘扬。

  科学的保护包括了认定、记录、建档、研究、保存、传播、传承、弘扬和振兴等各个环节和措施。它们的宗旨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基本原则是尊重主体地位,尊重创造性表达权利,注重生活,注重实践;基本路径是着力提高传承能力,着力保持并扩大传承人群,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

  增强传承实践能力,需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就传统工艺而言,这九字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帮助手工艺人获得和增强三个眼光、一个观念、一些知识。

  第一个眼光,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老师对研培工作提出知情、知艺、知辨六字要求时,有两句重要的话:当地人要知当地事,当地人要知当地文化。落到传统工艺上来,我们再补两句话:发现当地的美,用丰富的形式呈现当地的美。传统工艺能否在当代生活中拥有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往往取决于手工艺人是否善于在当地文化和自然的多样性、生动性中汲取营养。我国如此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丰富的地域特色、多彩的自然风光,广大传承人群的创造潜力,理应在传统工艺的各种作品和产品上得到富有个性、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什么传统工艺品的同质化那么严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不少项目没有能够充分地发现、发掘和表现身边的美、当地的美,作品或产品没有做出跟当地文化、自然格局相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是不牢靠的。研培工作要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发现当地之美的文化自觉。这个美不仅是穿在身上的服佈之美、图案纹样之美,更是当地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风情之美。研培高校要结合开班前准备和回访工作,深入了解学员家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是沈阳师范大学张鹏老师所说,走进他们的家乡,走进他们的生活。要帮助传承人研究和发现他们家乡的独特个性与魅力,体悟看景看物看人的新角度和新视野,发现美的所在,发现美的价值所在。要帮助学员们强化一个意识:最有生命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既不离本土、又融入时代的,是把本地本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结合得最好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2018-01-02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
下一条: ·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附件摘要
   相关链接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李颖]与动画IP联动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探索·[鲍园园]李子柒短视频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价值
·[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苏长鸿]社区再造:论作为社区的大学及其非遗传承的意义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