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哈哈,中国人竟然也过圣诞节?
  作者:记者 林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3834
 

  作为一个本身就不太爱过节的人,我对圣诞节这种舶来的“洋节”就更加无感。去年的12月24日晚上,我不以为意,一切如常,因为其他事拦了一辆出租车出门,上车后路过热闹的商业区,司机一边吐槽过节人多导致堵车,一边对我一通“盘问”:“你不过节吗?怎么一个人出来?”“你有男朋友吗?”“有?那还不过节?这算什么男朋友……”

  我有些语塞,但心下暗暗称奇:圣诞节竟然已经如此普及和深入人心,而且被司机师傅几乎等价于情人节,成了年轻情侣尤其男朋友一方的“义务”。

  我虽非教徒,也无专门研究,却也非常确定,圣诞节在西方并非如此。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洋节”,一定在中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已经演变成“中国特色”的新传统佳节。

  看着两旁徐徐退后的北京街道,每家商场门前都立着高大的圣诞树,挂满了缤纷的装饰品;精致的餐厅里坐得满满当当、一桌难求,电影院也大抵是如此;路边小摊突然都卖起了苹果,裹上了漂亮包装纸变身“平安果”的苹果身价翻倍——这个来自与“平安”谐音的节俗明显是中国特色的创作,但已经普及到了大江南北。节日的气氛确实浓郁。

  但在一片“圣诞快乐”的祝福声中,每年在这几天也总会听到有人呼吁不应崇洋媚外、大过洋节,要重视我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甚至真有人发起抵制活动,披上汉服高举标语牌。——过洋节到底意味着什么,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它又意味着什么,才让这么多人愿意在这一天欢庆?

  圣诞的好处就在于它自远方来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宗教性节日,所纪念的是圣子耶稣的诞生。所以按理说,这应该是属于基督教社会的节日。但如今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最大的特点或许就是宗教性之弱,弱到了基本没有的地步。它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流行现象,远未局限于教徒的圈子之内。

  说“中国”是有些以全概偏的,细分析一下,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范围,主要是生活在城市、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过节的,一般是恋人、朋友、同学、同事……方式则是聚餐、电影、商业街、酒吧……如果要概括一下节日心态,大概就是——没想太多,玩得开心就好。——在西方,圣诞明明是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但到了中国,它仿佛变成了狂欢节、情人节的分身。

  这很好解释。宗教性,关心的人确实有限;而举家团圆的节日,中国人实在并不缺少,即将到来的春运,就将用规模巨大的年度人口迁徙再次证明这一点。中国人缺的,还就是玩玩闹闹、浪漫一晚的节日。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系,从起源上以节令为主——比如一年的伊始,四季的节气,初一、十五等特殊的日子。而其上的文化意涵,最重视的是宗族关系和家庭成员,形式则常常是祭拜祖先、合家团聚等。近现代以来多出的许多新的节日,则往往带有政治性、制度性的色彩,比如国庆节、劳动节。 

  祭拜祖先是多个传统节日的首要习俗

  节日之所以不同于平常之日,就在于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凝聚着一时一地的特定风俗、信仰形态或生活方式。当人们的生活从传统农耕社会进入了现代城市,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也就显得有些遥远和“水土不服”。比如原本次要的社会关系像同学、朋友、同事在新环境中变得重要,人们很自然地就会需要可以供大家欢聚的节日,而那些有政治意义的新节日,也很难承载这样世俗化的需求。

  所以圣诞节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外来和陌生——没有回家团圆的义务,没有隆重高上的意义,也没有需要郑重安排的假期,有的是缤纷的装饰和欢快的音乐。年轻人可以没有负担和阻碍地将新的情感需求附着其上。就这样,原本庄重的圣诞在中国成了一个轻松的、时尚的、浪漫的节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12月24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古城东阿冬至祭井取水 还想把阿胶再传三千年
下一条: ·“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子竞技”论坛引发澳门民众关注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王珊珊]新媒体时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传播策略研究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郭立东]横滨自由华侨妇女协会与中华义庄的水子地藏
·[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 ·[德格洛珀] 鹿港的宗教和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