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作者:袁宣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1 | 点击数:3123
 


  《饮食文化》是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字数虽不多,但文笔自然,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准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和资料性。

  《饮食文化》一书从西双版纳地区精彩纷呈的饮食特征、美丽动人的饮食传说开篇,深入浅出地发掘这里的饮食文化内涵,追寻其饮食文化历史踪迹。在西双版纳地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单独开辟出一章来引申许许多多包罗万象的饮食传说,这在其他饮食文化类文献和书籍中并不多见。事实上,伴随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产生出来的多姿多彩的饮食传说,今天成了西双版纳地区饮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地区的主体民族——傣族是世界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之一。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傣族的贝叶经中,还保存着英雄叭桑木地带领先民们开田种稻的传说。在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与创世史诗中,也记载着傣族祖先驯种野生稻谷、学会水田稻作的相关内容。关于“雀屎谷”的传说在西双版纳地区更是广为流传。《饮食文化》没有将这些美丽动人的饮食传说遗漏在“田间地头”,而是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将这些传说娓娓道来,让读者对诸如“香茅草系在鱼身上与氏族图腾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西双版纳浩瀚无际的绿洲中,生长着五千多种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世人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这给当地浓郁的民族饮食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西双版纳地区食品的种类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因而本书的第二部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该地区千滋百味的少数民族食谱,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将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基诺族的食谱都包罗其中,极少遗漏。在这么多纷繁复杂的食谱海洋中,作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迷失方向,按照主食、烧烤、包蒸、煎炸、煮炒、腌菜的逻辑顺序展开,将一道道佳肴向读者娓娓道来,并且一道菜谱配放一张照片,让读者尽情享受视觉和味觉大餐:哈尼族的鸡肉米粥,让你垂涎三尺;傣家的“毫蓬”、“毫糯索”等食品,让你目不暇接;瑶族粽子可算得上是世界最大的粽子,一个就能让你一家老小吃个够;香茅草烤鸡、烤鱼,包烧猪眼睛、猪脑,烧烤牛肉丝,让你在千米之外就能感到香味扑鼻;蕉叶包蒸的猪肉、鸡肉、牛肉,以及各种水产品,鲜嫩可口,让你食而不厌;油炸青苔、蜂蛹、芭蕉花、臭菜煎蛋绝世无双……

  该书还特别强调,所谓的饮食文化,其实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一种积累。因此,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都与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当然,西双版纳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地区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该地区地形平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因为这三者皆可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

  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全书结尾对西双版纳的饮食文化市场做了纵向分析。西双版纳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家庭自烹自食经济走向社会公众经济、从农村家庭消费方式走向城市市场消费方式、从边疆封闭消费的规模走向内地开放消费的规模的历程。书中叙述的曼景兰傣味一条街由兴至衰、“天下第一烧烤村”的昙花一现无不让读者“扼腕长叹”,但勤劳的西双版纳各个民族始终坚持不懈,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现在,“傣家村大酒店”等傣味饮食企业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兴起,并获得巨大成功,让那些都市人足不出城就能领略傣族饮食文化和西双版纳醉人的民族风情。

  特别要强调的是,《饮食文化》一书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的情愫。在该书作者看来 ,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食品的制作、选料、加工、食用等方面处处体现了“绿色”“环保”意识,鲜花、翠竹、昆虫等都可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自身健康等问题的关心程度日益提高,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从这点来说,西双版纳地区的饮食文化已走在世界饮食文化的前列。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2016年05月08日第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加强对流失海外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普查和追索回归工作
下一条: ·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白露饮食习俗有何讲究?吃秋梨润燥 酿“白露米酒”·[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